鉅大LARGE | 點擊量:1291次 | 2019年10月20日
沃特瑪電池電芯問題拖累友商?南京金龍因電芯問題召回客車
中國車企第一次因為電芯問題召回電動汽車。
7月4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發布消息,南京金龍召回25輛NJL6118型純電動客車,原因是“車輛因配置的沃特瑪高壓動力電池電芯一致性問題,導致長時間、高電量存放時電芯存在漏液和短路風險,可能引發動力電池熱失控和起火,存在安全隱患。”
此前,根據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5月,新能源汽車共召回12.3萬輛。但是,其中沒有一例是指向電芯的。
這有點和業界,乃至外界的看法相悖:一是電動汽車和燃油車相比,電池和電池系統可以說是最大變化,其他部件變化不大,按說電池和系統最容易出問題;二是起火事件頻發,難道電芯真沒有共性、批次問題,不需要召回?
現在出現了第一起因為電芯問題召回的案例,很快還會有其他車企因電芯問題召回。電芯的生產供應,往往是大批量的,而且存在同一型號或同一批次供應多個車企現象。南京金龍此次召回車輛采用的沃特瑪電芯,就曾經大批量供應全行業。
如此,一旦某個電芯被判定為召回原因,會不會引發滾雪球效應?
1被官方點名的沃特瑪電池
這家曾在2015年、2016年、2017年高居動力電池裝機量第三名的企業,已經許久沒人提起。
2018年4月,沃特瑪上市母公司堅瑞沃能,一方面“業績變臉”,對2017年業績從預盈5.2億調整為虧損36.9億;另一方面,公開承認已出現債務逾期的情況,逾期債務19.98億元。兩大炸彈踢爆了沃特瑪此前組建的沃特瑪創新聯盟——該聯盟通過關聯企業購買動力電池,但車輛運營不力,后由于補貼退坡且增加運營公里數要求,其商業模式最終崩潰。此后,沃特瑪限于債務陷阱,公司基本停工,堅瑞沃能則面臨退市風險。
但是,作為過去多年重要的動力電池供應商,沃特瑪電池大規模裝配新能源客車、貨車,同時又屢曝質量問題,不乏起火事故。最早的起火事故要追溯到2015年甚至更早。
2018年9月4日和25日,工信部先后公布《關于開展新能源客車安全隱患專項排查工作的通知》和《關于開展新能源乘用車、載貨汽車安全隱患專項排查工作的通知》。兩份通知都提及,新能源車型“裝用使用中出現故障較多動力電池(如沃特瑪電池)的應全檢”。
2裝沃特瑪電芯的其他車會不會召回?
以上工信部的表態顯示,沃特瑪電芯顯然有反復的、多發的問題。按常理來說,正符合汽車召回管理的初衷。
中國自2013年開始實施《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該條例實施前,國務院法制辦和當時汽車召回主管部門質檢總局的負責人解讀說,“批量性汽車產品存在缺陷是汽車產品召回的法定原因。”所謂缺陷,是指由于設計、制造、標識等原因導致的在同一批次、型號或者類別的汽車產品中普遍存在的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情形或者其他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
如前所述,車企采購動力電池也是大批量供應的。還以沃特瑪為例,該公司電芯產能超過3GWh,相當于日產60萬支電芯,一條生產線可能日產10萬支,而且全是32650鋼殼圓柱電池。一條生產線、同一天的產出,很大幾率是同一批次,最終可能裝配到10多輛電動大巴或六七十輛電動箱式貨車上。
也就是說,召回一次,最少也應當涉及10多輛大巴或六七十輛物流車。而這次南京金龍僅召回25輛使用沃特瑪電芯的車輛,范圍是極小的。
那么,裝配沃特瑪電池的車輛是不是會被大范圍召回?
雖然工信部認定沃特瑪故障較多,但是真要進入召回程序,應當由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負責部門,經過調查、檢驗、鑒定,確認存在故障;同時,對批次范圍做精準劃定,而不可能單憑工信部的意見實施召回。
南京金龍此次召回,也是在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針對起火車輛開展現場調查觸發的。目前,不知道市場監管總局是否對該同一批次的電芯的汽車車輛做了擴展調查。
另外,基于沃特瑪的現狀,一旦啟動召回,相關故障車輛的零部件更換等成本,都會壓在車企頭上。所以,如果沒有發生事故或者消費者投訴,引來市場監管總局的調查,車企應當不會主動啟動召回。
因此,可以推斷,除非還有類似的起火事件,否則不會有車輛僅因裝配沃特瑪電池而被召回。
3沃特瑪僥幸但僥幸心理不可有
近十余年來,全球有近億輛汽車因為同一個原因召回:他們用了高田的氣囊。高田氣囊安全缺陷波及的車輛,多到難以想象。光是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公布的,就有4160萬輛汽車因此被召回。
汽車零部件就是如此,由于規模化生產,一旦設計、制造有缺陷,引起的問題何止成千上萬。
裝載沃特瑪電池的車輛沒有被大面積召回,是沃特瑪僥幸處在一個汽車召回管理有待完善,同時新能源汽車正在得到政策護佑的時期。但是,對于至今仍然供應電動汽車電池,未來也想供應電池的企業來說,不應存此僥幸心理。按現在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的品控水平,不說沃特瑪,其他企業也同樣有待提高,如果細究新能源汽車缺陷、事故,滾雪球式的召回或許早已經發生。
對于很多動力電池企業,包括CATL等巨頭,成為汽車供應商也就是近幾年的事。車規級產品的要求之高,很多企業恐怕還未有過切身體會。但是,隨著電動化的展開,外資品牌車企和動力電池企業都將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動力電池也在嘗試走出去,成為海外車企的供應商,動力電池供應將進入常規的汽車供應模式。到那時,一旦產品有缺陷,市場份額越大,越是難以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