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113次 | 2019年10月17日
動力電池帶動儲能成本快速下降 2035年新能源裝機將成為第一大能源
儲能的春天正在到來。儲能是電力系統、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支撐技術,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和成本的逐漸下降,儲能商業化應用價值愈加凸顯,市場潛力十分廣闊。
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在“ESIE2019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上發布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19》,截至2018年年底,全球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181.0GW,同比增長3.2%。其中,電化學儲能項目的累計裝機規模達6625.4MW,同比增長126.4%。2018年全球新增投運的電化學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達3698.8MW,同比增長304.6%。
據CNESA全球儲能項目庫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31.3GW,同比增長8.2%,占全球市場總規模的17.3%。其中電化學儲能項目的累計裝機規模達1072.7MW,突破GW大關,占全球電化學儲能市場總規模的16.2%,同比增長175.2%。2018年,中國新增投運電化學儲能項目的裝機規模為682.9MW,同比增長464.4%,
圖為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表示,2018年在用戶側儲能應用持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電網企業也積極推動儲能應用,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先后發布關于儲能技術應用和項目建設的指導意見,為儲能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在用戶側和電網側的“雙輪驅動”下,我國全年新增電化學儲能應用裝機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
圖為陽光電源副總裁程程
陽光電源副總裁程程認為,2018年中國儲能裝機容量取得重大突破與技術的創新密不可分,但未來要取得更大規模的發展,需要在安全、政策、成本、周邊技術配套等方面下功夫。從應用角度看,儲能正在與不同行業、不同系統進行融合,需要挖掘更多的應用場景和應用模式。
圖為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研究總監岳芬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研究總監岳芬表示,成本下降是推動市場和應用的一個原動力,而中國的儲能成本更是全球儲能產業成本下降的一個風向標。動力電池的規模化發展已經帶動了儲能系統成本的快速下降,到2020年在規模效應的拉動下,電池平均成本可以再降低10%。未來隨著電池成本下降趨緩,系統層面的下降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儲能系統的標準化設計,PCS以及EMS等系統層面的其他設備的下降空間。
岳芬表示,隨著成本的持續走低以及應用在全領域的鋪開,預測未來5年,國內的電化學儲能市場還將迎來大幅度的增長,根據對規劃在建儲能項目的統計,2019年我國電化學儲能累計裝機量將達到1.92GW,年增速89%,之后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新的應用增長點不斷出現,預測到2023年我國電化學儲能的裝機將實現兩級跳,達到19GW。
圖為國家電網調度中心副總工程師裴哲義
國家電網調度中心副總工程師裴哲義表示,電化學儲能已經應用在電力系統的各個環節,未來隨著新能源裝機的快速發展,預計到2035年,新能源裝機將超過煤電成為全國第一大能源,儲能可以在改變新能源涉網性能、火電聯合調頻、黑啟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