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745次 | 2019年10月10日
老牌巨頭有多拼?戴姆勒斥資5億歐元造車還建了電池廠
一周前,戴姆勒宣布向法國昂巴克工廠投資5億歐元(約5.89億美元),生產全新的奔馳EQ系列電動汽車。實際上,該公司此前就計劃在2022年推出10余款電動車型,并表示到2025年,電動汽車將占梅賽德斯-奔馳全球總銷量的15%至25%。
顯然,戴姆勒已將“電動化”視為主要戰略方向。為達到這一目標,戴姆勒在全球建立了6家新工廠,用來生產電動汽車,其中位于中國北京的工廠未來將生產2019年上市的奔馳GenerationEQ。
實際上,戴姆勒此前在中國早已擁有自己的造車工廠。在與北汽合作12年之后,去年7月,雙方又共同出資50億人民幣(約6.55億歐元),建立生產基地及動力電池工廠。而到了今年2月,戴姆勒與北汽又一次聯手,計劃共同投資至少119億人民幣(約15億歐元),用以建立新的豪華車生產基地,生產包括新能源電動車型在內的多款梅賽德斯-奔馳產品。
引人注目的是,除了數個生產基地之外,戴姆勒還曾投資組建自己的動力電池工廠。要知道,這家老牌汽車制造商計劃在2019年前運營5個電池組裝廠,在電池方面的總投資預計超過10億歐元。
與戴姆勒一樣,選擇投注“電動化”國際大廠的還有寶馬和大眾。億歐汽車整理了幾家造車巨頭在電動汽車工廠上的布局。(如下圖)
據了解,目前大眾用以生產電動車的工廠僅為3家,而同時期的寶馬已在多達10個工廠內進行新能源汽車相關的生產了。
寶馬之所以能在新能源領域向前飛奔,不僅由于其將“電動化”視作公司“第一戰略”的核心支柱之一,還是為了實現2025年推出25款電動車的目標所做出的努力。寶馬集團CEO克魯格也表示,寶馬希望到2020年成為電動汽車高端領域的領導者。
而同為傳統車企巨頭的大眾雖然目前在工廠數量上暫時落后,但該公司也曾公開表示,到2022年年底生產電動車的工廠數量將由目前的3個擴展到16個。產品方面,2025年之前,大眾計劃推出80款新插電式電動車,預計年銷售達到300萬輛。
除了積極建設電動汽車工廠之外,在電動車的“心臟”——動力電池領域,寶馬與大眾同樣也在用心布局。(見下圖)
縱觀上表,寶馬在電池方面的接觸時間比較早。早在2008年,寶馬就已經通過研發i3和i8積累了相關的電池技術與經驗。在擁有足夠技術積累之后,2017年11月,寶馬開始建立全新的電芯技術中心。這家公司試圖通過技術專家對電芯設計和技術分析,達到強化自身電池性能的目的。
關于寶馬對研發電池技術如此熱衷的原因,寶馬董事會成員OliverZipse解釋道,通過生產電池原型,寶馬可以充分了解電池的創造過程和專業技術,從而使供應商按照寶馬的要求與規格提供對應的電池。所以不管寶馬是否自己生產電池,這項專業技術對寶馬而言都十分重要。
也正是基于寶馬在電池方面多年的研發與技術積累,寶馬在去年一年內交付電動車數量就超過10萬輛,而在2018年,這一數字有望提升到至少14萬輛。
反觀大眾,其對動力電池方面則同樣表示重視。今年3月,大眾集團在中國和歐洲兩大市場簽署了200億歐元的電池及相關技術的訂單,5月,大眾集團宣布訂購總價值4055億人民幣(約640億美元)的鋰電池,用于研發旗下各品牌的電動車系列。
至于這些大型的國際汽車制造商為何要如此“不務正業”,紛紛在動力電池上投資建廠,億歐汽車認為,傳統車企與電池制造商合作可謂是“省力”卻“不省心”。只出資免建廠就能得到造車所需的電池,雖然“省力”,但市面上的電池始終存在品質不一等問題。即便是同一生產廠家生產出來的電池,也需要專業人員對其品質進行嚴格把控,實為“不省心”。
更何況,從長遠來看,畢竟整車廠都要大規模的生產電動汽車,而電池是其核心零部件。與其巨額投資“買”電池,不如自己建廠“造”電池,實現電池的規模化生產。既能降低生產成本,又能掌握電池制造的核心技術,何樂而不為?
由此可見,在新能源領域,傳統車企巨頭是實實在在的造電池又產車。而反觀如今“炒得火熱”的造車新勢力,先是PPT造車,激情澎湃的講故事,再姍姍來遲地推出概念車。即便概念車外表炫酷,但其能否實現大規模量產還得看資本是否愿意持續給予支持。
縱然是“明星企業”的特斯拉也同樣面臨著大量訂單遲遲無法交付的問題,如果未來這些造車新勢力仍無法擺脫“只講故事,不做實事”的模式,面臨的只能是曇花一現,被傳統汽車制造商遠遠的甩在身后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