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874次 | 2018年11月21日
新能源汽車是陷阱?還是餡餅?
近幾年,新能源汽車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各種鬧劇也從未停止。從2016年和2017年部分企業騙補和騙資質,到近期珠海銀隆以及FF公司的股東糾紛,輿論熱點一次又一次沖擊了公眾對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信心。對于投資人而言,新能源汽車行業究竟是“陷阱”還是“餡餅”?
數據顯示,2018年前10個月,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就已經超過86萬輛。新能源汽車行業在幾年間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快速發展。新技術在推廣應用的初期,難免會碰到一些問題。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與政府的強力支持密不可分。但是補貼政策的設計和執行難免存在缺陷,只能靠在執行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動態完善。另一方面,在補貼和技術進步的共同作用下,大量社會資本的集中涌入,很難避免泡沫,以及不同的汽車生產廠商良莠不齊,動機各異,估值混亂。據了解,在工信部登記在冊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已達500多家,無論如何發展,所需要的電動汽車企業肯定會遠遠低于這個數字。因此,在市場發展初期,投資者對于哪種技術路線更為合適并不充分了解,各種技術都會進行押注,最終只能通過市場的、競爭來篩選出最為合適的技術路線和企業。
關于新技術的發展,如果沒有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留下的網絡基礎設施,谷歌、亞馬遜和蘋果等很難成為偉大公司。同樣的,如果沒有大量資本涌入,新能源汽車市場也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發展。新能源汽車市場亂象只是市場發展初期的副產物,是與市場整體快速發展并存的。種種問題都應該會隨著市場走向成熟而得到解決。當然,對于投資者而言,新能源汽車是一個機遇與風險的行業。成功的公司會發展壯大,給幸運的投資者帶來巨額回報;但背后會有更多的公司被市場淘汰而血本無歸。這是現代技術的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的方式,也正是其魅力之所在。因此政府的政策是需要改變目前的補貼設計和補貼方式,使其更有利于技術創新和減少產能浪費。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增長潛力巨大。以純電動汽車的電池為例,電池成本一般占到汽車售價的30%-50%。而隨著市場容量擴大帶來的技術和規模效應,電池成本近幾年以25%的速度下降。即使沒有補貼,電動汽車的綜合成本已經要低于傳統燃油車,未來隨著成本繼續下降,競爭優勢會越來越明顯。面對電動汽車的暴力增長,真正需要擔憂的,是傳統燃油汽車廠商在未來的能源領域大變局中,如何找到自已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