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665次 | 2018年11月21日
電動汽車與未來對接的支點在哪里
電動汽車不只是用電能替代燃油,更深遠的意義還在于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融合疊加,以及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創新突破。技術創新推動了新的車聯網生態圈。對此,政府需未雨綢繆,做好頂層設計,給市場和社會以可靠的預期。
智能手機顛覆功能手機,不是因為它的通話質量更好和待機時間更長,而是完全改變了使用場景,滿足了多樣化的移動互聯需求。同樣,新能源汽車顛覆傳統燃油車,是它能與綠色化、網聯化、智能化和共享化更好地對接。隨著電動汽車的進一步發展,這個產業勢必要迎接大浪淘沙的競爭形勢,未來競爭的焦點將是電動汽車的網聯化和智能化。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取得了積極的進展,總體來看產業發展已經從培育期進入增長期,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一定的先發優勢。經過多年探索,我國今天已形成了從上游原材料供應,到中游動力電池、整車控制器、整車設計制造,再到下游充電設施基礎建設等一套完整的產業鏈,建立了完備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支持體系,產業規模全球領先,技術水平顯著提升。
有這樣一組數據對比,很能說明我國新能源汽車迅猛發展的勢頭。2015年,新能源汽車銷售33.1萬輛,同比增長3.4倍。其中,純電動汽車銷售24.7萬輛。到了2017年,新能源汽車銷售77.7萬輛,同比增長53.3%。其中,純電動汽車銷售65.2萬輛。
顯然,純電動汽車依然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力軍,汽車的電動化在向深度發展。這種動力,來自于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緊迫性和對持續發展的擔憂,這使不少國家政府不僅制定政策,鼓勵企業發展新能源汽車,甚至紛紛推出看起來很激進的禁售傳統燃油車的時間表,以此來改變廠家和消費者的預期。從2016年以來,已有英國、法國、荷蘭等多國提出禁售燃油車時間表。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都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和市場推廣。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在取得令人矚目成就的同時,有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不能不引起注意。一個節點是2020年,雙積分政策實施、政府補貼終止。屆時,造車新勢力已大舉進入,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也紛紛發力,純電動、增程式、混合動力和燃油車將同臺較量,產品的品質、品位、品牌和價格等市場因素將決定消費者的取舍,形成非常激烈的市場競爭。無疑,新能源汽車是未來汽車行業的重頭戲,在越來越多的國外車企紛紛將新能源計劃設立在中國市場的同時,也在加劇自主品牌的競爭。與這些國際車企相比,雖然我國自主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但自身短板也愈發突出,包括核心技術瓶頸、服務體系落后、配套設施建欠缺、后補貼時代市場競爭力不足等等問題。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將被邊緣化。
第二個節點是,最遲到2025年,電動汽車的性價比將達到或超過燃油汽車,市場的力量將推動消費轉型,向電動化傾斜,燃油車與電動汽車將此消彼長,傳統車面臨更大的壓力。
伴隨能源革命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全球汽車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顛覆性變革,而推動這一變革的力量來自于技術的創新——綠色能源、智能電網、信息技術、移動互聯等跨界融合與快速迭代,為電動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如德、日、美等,都在根據汽車產業變革趨勢重新規劃汽車產業發展,力求在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變革中搶占先機。
發展趨勢很清晰,電動汽車的技術進步應雙線特種,一條線就電池、電機、電控,以保障汽車的基本功能,必須打好這個基礎。另一條線則聚焦未來競爭,就是信息化、網聯化、智能化,最終實現無人駕駛,給人以全新的體驗,這需要造車企業與相關產業和企業能有廣泛的跨界合作,特別是與互聯網企業深度合作與互動。閉門造車絕不可取,只有兩條線并進,才可能站穩市場的腳跟。
電動汽車不只是用電能替代燃油,更深遠的意義還在于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融合疊加,以及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創新突破。技術創新推動了新的車聯網生態圈。因而,在熱議智能駕駛的同時,我們也該更關注充電智能,汽車和充電樁都將成為未來交通體系的智能終端,與用戶及服務商之間互聯。
電動化汽車時代,創造了全新的產業鏈和價值鏈,電動汽車的創新集中于車輛本身;而未來的智能網聯汽車,則將顛覆人與車、車與車、車與基礎設施、車與制造廠商、車與服務商的聯系媒介,智能網聯汽車時代,硬件成為基礎,軟件是核心。智能網聯汽車是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更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2018年,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信息通信等技術及產業化的快速發展,汽車與電子、通信、互聯網等領域加快融合,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進入了一個加速的階段。
據有關職能部門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電動汽車產銷量將超過1500萬輛,不同級別的自動駕駛基本普及,電動汽車保有量將達到8000萬輛。這個預計要變成現實,涉及能源結構的調整、智能電網的建設、交通基礎設施的升級,新一代移動通信的支持、產業鏈的調整、就業崗位的轉移,以及法律法規的調整等,可說這是一場波瀾壯闊的產業革命。其中每個方面都是周期較長、牽動全社會的巨大系統工程,而這些都是產業發展必須經歷的,為此,政府需未雨綢繆,做好頂層設計,給市場和社會以可靠的預期。
上一篇:電動車“最新質量”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