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923次 | 2018年10月29日
解讀殼牌的“大能源”全套戰略選擇
《石油情報周刊》最近對西方石油巨頭的“大石油/大能源”戰略做了調查,近日發表了系列文章第三篇。文章報道稱,上星期在由“能源情報”機構與《紐約時報》主辦的倫敦石油與金融會議上,殼牌CEO范伯登說,公司“在油氣方面并不軟”,但文章分析認為,范伯登對殼牌正在進行的重大轉變“輕描淡寫”。
對殼牌公司來說,石油上下游業務仍是最大的賺錢機器,但公司大力發展天然氣、石化和發電業務,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將超過石油。范伯登說:“如果殼牌要成為未來能源系統整體的一部分,我們就要向社會提供符合《巴黎協議》要求的產品,這意味著低碳電力和生物燃料。”
15年前,天然氣在殼牌的生產組合中占比不到40%,現在殼牌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商,并最終要使天然氣產量占比達到70%。實現這一比例結構,部分要靠增長,預計從現在到2040年,LNG需求將是天然氣的兩倍,石油在全球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將下降。殼牌認為,作為主要能源生產商,必須承擔產品的碳排放責任,如果以最有影響效的方式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改變公司所出售的產品。
殼牌并不回避石油,但原油生產的快速遞減意味著需要巨大花費以保持穩產。與此同時,殼牌幾十年來大規模開發天然氣,以最小的遞減供應了大量天然氣。與石油增產優先相比,殼牌以較少的資本實現了天然氣增產。投資石油必須滿足兩個標準,一是成本較低,二是碳足跡相對較少。所以,近年殼牌已從北極和油砂項目退出,優先推進巴西儲量豐富的低成本深水項目,瞄準墨西哥灣及北海的項目。
LNG是殼牌青睞的天然氣商業模式,多樣化的供應“節點”造成不同地點與不同合同定價機制的組合,殼牌借此可控制上游和液化成本,進而增加回報。最近,加拿大新批的LNG項目就是這樣一個節點,也成為殼牌全球投資組合的一個新落腳點。與從美國墨西哥灣發貨相比,從這里到東北亞市場的時間還不到一半,而且能按亨利中心價格指數向買方供貨。殼牌認為,把其他地方的船貨轉為供應更適宜的市場,可以整體改善LNG貿易的凈回報。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電力業務是殼牌的最大戰略跨越,但范伯登認為,那只是殼牌推進天然氣業務的自然拓展,如同殼牌的石油價值鏈已從上游生產到零售充分一體化,天然氣業務也必須實現向終端用戶的一體化。殼牌的電力貿易擴張尤其迅速,這一行動被看作在新市場建立立腳點,盡管公司的電力生產投資機制還未成形。電力還可以為殼牌提供一個平臺,以便公司整合可再生能源業務。
殼牌并不認為“大能源”模式適于所有企業,但對規模一體化公司十分必要,因為業界致力于能源過渡,就必須成為能源供應商,而非僅以油氣為專業。范伯登說:“從長期著眼,無論我們如何提高效率,即使成功地做到碳捕捉存儲及其他事情,從社會需求維度考慮,我們的貢獻仍永遠不夠?!?/p>
觀察傳統石油公司可采用的各種模式,殼牌采取了一整套戰略選擇,包括低碳石油,低碳天然氣,推廣碳捕捉及存儲,天然氣與可再生能源發電,電力輸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