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276次 | 2018年09月25日
新能源汽車起火事件頻發,主要因素有這些
最近,新能源汽車頻繁起火事件引發社會關注和行業反思。9月20日,在杭州召開的2018全球未來出行大會上,這一話題再度成為現場討論的焦點。
“產品質量問題是近期新能源汽車起火事件的主要原因。”中科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歐陽明高直言不諱地說,主要因素有電池產品測試驗證不足、車輛使用老化過程中可靠性惡化、充電安全管理技術水平低下,以及部分產品在設計驗證使用過程中沒有嚴格遵守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
歐陽明高直言,部分企業為獲得補貼盲目追求高比能量,縮短電池產品測試驗證時間,技術驗證周期偏短導致了技術驗證不足、工程解決方案不成熟,是造成產品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
據有關機構統計,2017年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投資超過七千億元,占汽車產業總投資額的50%以上。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之火可見一斑。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羅俊杰認為,造成新能源汽車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新能源汽車還處于發展初級階段,僅從車輛本身的原因來看,企業在新能源汽車尤其是動力電池等安全的認識仍在不斷深化,前期小部分產品的驗證還不夠充分,這些都是產業成長中的問題,從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情況來看也存在同樣的情況。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長期受補貼政策牽引,隨著補貼政策對動力電池能量密度要求不斷提高,動力電池能量密度指標顯著提升。
歐陽明高認為,將補貼和動力電池能量密度掛鉤沒有問題,但要符合技術發展規律,對能量密度的提升不宜過快過頻,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節奏一定要穩。
“補貼退坡政策周期一年一變,與產品開發周期也不匹配。”歐陽明高說,補貼政策頻繁調整也不利于產品質量驗證。一般來說,動力電池材料改進開發周期一般需要24—28個月,部分企業為獲得補貼盲目追求高比能量,技術驗證過程中急功近利,縮短測試驗證時間。
在歐陽明高看來,高能量密度電池的發展是必然趨勢,這對安全技術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安全技術不能只靠材料本身,更要從系統體系入手。他建議,應盡快出臺電動車安全年檢規范,以及電動車黑匣子、電池包消防安全接口等規范。
羅俊杰透露,下一步工信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多管齊下把好產業發展安全關,比如開展新能源汽車安全專項排查,發揮新能源汽車監控平臺的作用,完善安全預警機制,確保安全隱患及時消除。同時,要健全新能源汽車安全標準規范體系,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安全強制性國家標準的發布實施,并配合有關部門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車保險、消防救援、年檢、產品召回等制度,提升新能源汽車的安全運行水平。
“電池安全技術是電池技術革命性突破的第一重點,也是電動汽車可持續發展的生命。”歐陽明高強調,動力電池國家科技研發要以安全為核心,全力提升現有鋰電子電池系統安全技術,全力突破新型固態電池技術。
延伸閱讀電動汽車起火事故頻發工信部啟動新能源車行業專項排查
今年以來電動車安全事故頻發。記者從工業和信息化部了解到,工信部要求新能源客車生產企業立刻開展安全隱患專項排查工作。同時,工信部還將制定《新能源汽車統籌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簡稱《意見》),鼓勵企業技術創新。
電動汽車資料圖,新華社供圖
今年以來國內外發生多起電動汽車起火事故,原因主要包括充電自燃、碰撞起火等,令人不得不重視電動汽車的安全問題,同時也給行業敲響警鐘。
電動車事故連連,是電池的問題還是充電樁的問題?
一位熟悉充電配套設施的行業專家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電動物流車使用的充電樁一般都是不對社會開放的專用充電樁。電動物流車充電過程中起火自燃更多是和電池發熱與過充有關,和充電樁的直接關系不是很大。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高級工程師劉彥龍接受采訪時表示,隨著相關政策對于動力電池的比能量、續航里程要求大幅提高,企業為得到更高的補貼,在提高系統能量密度要求下,降低了電池系統的熱管理要求,存在很大的安全風險。
記者從工信部了解到,主管司局已經啟動了車輛安全預警及重大安全事故調查機制。對于新能源客車發生起火、燃燒等安全事故,未造成人員傷亡的,生產企業應在12小時內(如造成人員死亡或重大社會影響的,應在6小時內)主動上報地方政府新能源汽車工作聯席會議牽頭部門和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并及時展開事故調查,調查結果留存備查;相關部門將根據事故的嚴重程度,聯合相關單位成立事故調查組,與企業共同開展事故調查,并將調查結果上報工信部進行處理。
工信部要求各新能源客車生產企業在10月底前完成新能源客車安全隱患排查工作,形成書面報告。此外工信部人士透露,正在制定新能源汽車統籌創新發展指導意見。
上一篇:電動汽車自燃頻發,誰來背鍋?
下一篇:世界需要一場新電池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