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552次 | 2022年01月04日
新能源汽車被斥騙補 西部資源申訴叫屈
財政部對新能源汽車騙補調查結果出爐后逐漸影響到眾多上市公司。
十月十一日晚間,西部資源(600139.SH)公布通告,公司收到上海證券交易所《有關對四川西部資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披露相關事項的問詢函》,該《問詢函》顯示,2016年十月十日公司披露,控股子公司重慶恒通客車有限公司(簡稱"恒通客車")收到財政部下發的《財政部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
因恒通客車于2013年至2015年間生產銷售的新能源汽車中,有1176輛車實際安裝電池容量小于通告容量,和《車輛生產公司及產品通告》信息不一致,不符合申報條件。
因此,財政部決定將追回恒通客車2013年至2014年新能源汽車已獲得的中央財政補助資金2.078億元,并擬對恒通客車處以罰款6236.4萬元的行政處罰。同時,對公司2015年已申請的中央財政補助資金7550萬元不予補助。不僅如此,恒通客車2016年中央財政補助資金預撥資格也將被取消。
這關于在2015年凈利潤已經是虧損2.69億元的西部資源簡直是雪上加霜。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不過,西部資源董秘辦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在收到財政部告知書的時候就已經決定會進行申訴,同時在國慶期間都在積極準備申訴材料,在國慶假期完的第一天工作日就遞交了申訴書。"
十月十二日,西部資源開盤后低開早盤一度下挫跌至4.68%,截至收盤報收11.45元/股,跌幅0.87%。
西部資源申訴先人一步
按此時間計算,也就是在上交所發出問詢函之前,西部資源就已經向財政部提交了申訴書。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二條的規定,恒通客車如對財政部擬作出的行政處罰有異議,可以自收到告知書起五日內書面提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恒通客車對擬作出的罰款6236.40萬元的行政處罰,如要求聽證,可以在收到本告知書之日起三日內書面提出。
西部資源董秘辦人士對記者表示:"我們對處罰內容有異議,同時也對罰款會提出聽證。其實我們也并不是騙補,只是電池進行了變動,電池變動的重要原因也是因為客戶要所導致,和此同時,我們更換的電池雖然容量變少了,但是從慢充變為了快充,實際上是提高了汽車的性能和穩定性,同時,我們的成本也是新增了的。"
不過,西部資源也承認其工作有失誤和披露不及時的地方,上述董秘辦人士表示:"當時也是客戶要得急,然后我們修改了電池配置后未及時做出更正,此后也一直未對這個更改向財政部做出說明才導致現在的情形。"
此前被財政部認定騙補的力帆股份(601777.SH)也稱自己只是電池容量有所差池,不過,財政部卻并未對力帆股份進行罰款,僅做出退還財政補助資金以及取消相關資格處罰。
關于這種差別,一位汽車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表示:"這估計是因為力帆被查的新能源汽車是2000多輛,在其總銷售量33萬中占比很少,而恒通客車的占比較大所以罰款。"
申訴不成仍有后手
西部資源對財政部的處罰特別緊張也是有原因的。
西部資源財務數據顯示,2013年為虧損5636萬元,2014年通過非經常損益的收益利潤變為正數,盈利1602萬元,2015年虧損再度擴大變為2.69億元。假如按照告知書上擬定的行政處罰進行,將分別減少恒通客車2013年利潤總額15519.4萬元、2014年利潤總額11505萬元、2015年利潤總額7550萬元,西部資源將變為持續三年凈利潤為負數,進而變為*ST西部,來到退市邊緣。
這關于2016年半年報仍虧損的西部資源來說難以承受。西部資源2016年半年報數據顯示,其上半年營業收入為5.05億元,同比下降15.16%,凈利潤為虧損1.15億元,同比下降1637.85%,去年同期為盈利753萬元。而這也是因為新能源政策調整使得其2016年新能源客車銷量同比大幅下降造成。
作為第一次進行的全國新能源汽車騙補調查,能否成功申訴關于西部資源也仍然是個未知數,不過他們同時也做了第二手準備。
西部資源董秘辦人士向記者透露:"我們也已經和恒通客車原來大股東重慶城市交通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重慶開投集團’)進行了溝通協商,假如申訴不成功的話,希望能夠盡量對上市公司的影響。"
恒通客車原來是重慶開投集團控股,西部資源在2014年通過重大資產購買方法獲得恒通客車66%股權,當時恒通客車經評估的全部股東權益價值5.53億。同時,當時西部資源還簽訂《恒通客車股權轉讓協議》約定,承諾收購恒通客車股權完成后的3年內形成年產不低于1.5萬輛客車的規模(當時年產量為6000輛),假如西部資源違反該承諾要向重慶開投集團支付賠償。
西部資源董秘辦人士對此表示:"我們是在2014年底十二月最后一天才完成股權收購的,此前2013年、2014年的相關問題應該是由此前的大股東重慶開投集團承擔,我們此前收購也簽署過相關責任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