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340次 | 2023年05月16日
新能源汽車進入混戰時代 未來路在何方?
受政策、法規、市場、技術等多重因素的驅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態勢。據zui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八月,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分別完成了60.7萬輛和60.1萬輛,同比分別上升75.4%和88%,上升強勁。相關專家預測,隨著各種利好的持續發力,預計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首次突破百萬輛,達到110萬輛,并將在未來持續走高。
故可以看到,當前不論奔馳、寶馬、奧迪、大眾等國際巨頭,還是廣汽、北汽新能源、長安汽車等我國車企,都在紛紛加快步伐布局新能源汽車,搶占產業制高點。那么,多方勢力混戰之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究竟會如何發展?未來還會面對什么新的機遇和挑戰?
關于這個話題,我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認為,接下來新能源汽車產業將面對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第一個是2020年雙積分"大考"和政府補貼終止。屆時造車新勢力大舉進入,外資車企和合資公司齊齊發力,消費者買車時會排除政府補貼因素的影響,純電動、增程式、混合動力和燃油車同臺較量,市場競爭將異常激烈。高壓之下,公司之間的差距將不斷拉大,缺乏競爭力的公司會被邊緣化,并購、重組的趨勢將更加明顯,而關于消費者,產品品質、品位、品牌和價格等將成為決定他們取舍的重要因素。
第二個節點預計zui遲是2025年,到那個時候電動汽車的性價比將達到甚至超過燃油車,市場的力量將推動汽車消費向電動化轉型,燃油車和電動汽車呈現此消彼漲的態勢,其中傳統車會面對更大的壓力。因此,陳清泰建議車企可根據各自對這兩個時間節點的形勢變化進行研判,及時制定和調整下一階段的戰略。其中他提到一點,未來汽車市場競爭的焦點將是電動汽車的網聯化和智能化,而我國有望成為全球電動汽車從整車到電池零部件、從硬件到軟件、從生產到研發的一片熱土。重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國換道先行,率先開展汽車動力技術的電動化,在全球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并出現了某些先發效應。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第二,我國不僅有全球zui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而且還有全球zui大的燃油車市場,足以容納國內外車企在這里放手施展。
第三,我國政府和社會對電動汽車有較高的認知度,電動汽車改變能源結構,實現綠色出行,助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建設等,都是我國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熱點,比其他任何國家對此都有更高的期待。
第四,我國領先的互聯網、電子信息和人工智能產業及公司的大舉進入,熱情參和,為電動汽車的后續發展供應了有力支持。
第五,我國汽車市場日益開放,吸引了大批全球重要零部件公司和車企的積極參和,紛紛在國內布局,尋求我國合作伙伴,同樣有助于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壯大。
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則認為,未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可能會在波動中前行,具體時間段是2021—2025年。其中2020年之前,除了持續上升可能不會有什么大的變化,因為政府的補貼政策還在,到2020年整體銷量或能達到180萬輛,乘用車125萬輛——重要用于五大場景,分時租賃、出租網約、公務擁車、限購城市私人買車、非限購城市私人買車;商用車55萬輛——重要有三個使用場景,公交、物流和專用車。"當然,假如‘雙積分’政策嚴格實行的話,這個總量有可能達到230萬輛。"
2021—2025年,可能先出現短時間的波動,然后再平穩發展。這和幾個政策有關,第一,牌照路權優惠政策的持續,包括在特定領域直接配置資源的力度不斷加大,如地方新能源出租車、公交車的推廣,會供應上升動力;第二,補貼退出,"雙積分"實行,進一步提升車企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積極性;第三,部分消費者不滿意的點,如續航里程、電池成本高、充電設施不方便等問題,在接下來幾年將逐漸好轉,這關于新能源產業也是利好。
"所以總的來講,我們預測未來一兩年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會有一個小的波動,但之后會繼續好轉,長期我覺得會有相對優勢的出現。重要有三個原因:新電池體積突破,汽車功能向智能化方向變化和自動駕駛的快速發展。"
而在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安健看來,低碳環保、全球電動化浪潮是不可抑制和逆轉的,即使2020年補貼政策退出之后,依舊會上升。不過他指出,在后補貼時代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將由補貼引導轉向法規強制、配套體系支撐,具體來看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專項牽引,在這個階段重要是通過科技部或者其他部委的一些專項,對技術及產品進行前期探索。第二個階段,政策補貼,也就是走入一些示范運行,通過示范來積累運行相關經驗,優化產品。第三個階段,補貼牽引,這個影響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第四個階段,政策強制和法規強制,重要是2020年之后,以乘用車CAFC和NEV"雙積分"相結合的管理辦法,將代替成為新能源長期發展的一個基礎。
長遠來看,隨著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輕量化、智能制造、共享化等和汽車產業的深度融合,將創造巨大的產業想象空間。屆時在新能源汽車這個產品上,公司間的競爭將轉變為平臺的競爭,言外之意即車企將不止是打造產品,還要做好售后服務,并充分整合上下游資源,通過產品服務相結合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推動產業的發展。
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連慶鋒認為,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進入到了2.0發展階段,這個時代有以下幾個特點:產品種類持續新增,技術不斷突破,公司技術壁壘提高,政策主導跟市場主導相結合,市場競爭格局由過去單一競爭轉為了多元化競爭,由行業內競爭擴展到了跨行業競爭,由國內競爭升級到了國際化競爭。"從這一點上來說,在2.0時代,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走過了從無到有、從零到一的發展階段,進到了一個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不僅如此,連慶鋒指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電動化是一個突破口,從電動化的突破口里會衍生出全新的方式,比如從電動化向智能化技術路線轉移,zui終智能汽車才是新能源汽車未來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智能網聯電動汽車是未來出行的最終解決方法。
浙江合眾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戴大力的觀點是,受政策、法規、市場和技術等因素的驅動,未來5年我國純電動乘用車市場容量將快速新增,在2020年補貼政策退出后,隨著消費者接受意愿越來越強及,和此同時國民消費不斷升級,預計A00級到B級別的車型將成為主力。不僅如此,用戶關心的里程問題、安全問題、充電問題、電池壽命等問題也將得以改善,新車型技術持續提高,新能源汽車新的性能、新功能不斷提升,從而給用戶帶來新的用車體驗,促使新能源汽車更好地和傳統能源車同場競技。
"因此,我們認為今后一段時間,公司應充分結合自身資源,明確未來發展思路,也就是聚焦大眾消費市場,在三電系統開發、整車開發、智能技術應用等領域,實現高安全、高效率、高續航和高體驗,滿足用戶未來的出行需求,根據具體車型和投放時間,制定有競爭力的技術路線。"戴大力進一步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