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416次 | 2023年05月16日
"不差錢"和"錢荒" 動力鋰電池洗牌到多米多骨牌的一步之遙
2018年八月,動力鋰電池行業上市公司陸續公布年中報,業內人士發現,以堅瑞沃能和CATL為代表的各家公司半年報均內藏玄機,信息含量巨大,而背后折射的行業危機,卻引發了業內更深入的思考。
現狀:從"跌停"到"錢荒"
八月底,堅瑞沃能公布2018半年報稱,由于沃特瑪自身戰略決策失誤,擴張速度過快,內部管理失控加上新能源市場環境和國家政策調整等不利變化,陷入危機,后續又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公司大多數銀行賬戶被凍結、大量經營性資產被。
據了解,截至2018年上半年,堅瑞沃能重要221.67億元;截至2018年八月六日,堅瑞沃能及沃特瑪名下累計被凍結銀行賬戶83個,涉及凍結金額共計8563萬元。
此外,這份半年報還透露出很多信息,比如多個股東減持或謀求股權轉讓。堅瑞沃能股票因此一路跌停。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同樣信息含量巨大半年報是"獨角獸"CATL,作為創業板最牛股,CATL在上市前后深受股民熱烈追捧。
上市三個月多后,CATL披露中報,2018年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93.6億元,比去年同期上升49%,凈利潤10.7億元,同比下降45.8%,上半年,應收賬款超過85.29億元,同比上升23.27%。
重點來了。試問,CATL的應收賬款都有85億之多,那么其他同行情況如何呢?
不問而知。
有先見之明的是A股成飛集成。該公司在2018中報之前,提前公布通告,稱將重組鋰離子電池業務,不再納入合并報表,并將重組后的中航鋰電控制權轉移給金沙投資。
更加有先見之明的是國軒電池,國軒高科在2018年四月底公布消息,證實其募集資金專戶2017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余額合計為309,866.74萬元。2018上半年,國軒收入同比上升8.76%至26.07億元。
比較一下這些公司,不難發現,不論成敗,歸集到一個字,那就是"錢"。
有錢沒錢,已經成為衡量動力鋰電池能否生存發展的重要標準——而以前,我們以為放在第一位的應該是技術。
要了解沃特瑪的問題并非突發,業內歷來對沃特瑪聯盟模式毀譽參半,評價不一,但對沃特瑪可能發生的問題,不論是心知肚明冷眼旁觀,還是求新求變調整改進,都認為問題重要出在沃特瑪自身的技術產品,而不是其他。
因為沃特瑪聯盟受地方政府和聯盟公司的歡迎程度,曾經那么令人羨慕。
這種羨慕,曾經是真金白銀的羨慕。
回顧:從"大躍進"到"不差錢"
為何會出現"錢荒"?
經濟學家張維迎早在2014年四月就說過:就是因為錢太多,錢多的結果就是亂投資,亂投資最后的結果就是所有的人都沒錢。
動力鋰電池行業走到此時此地,我們不得不感慨這句話果然被應驗。
回顧新能源汽車發展時間節點,一般觀點認定始于2009年的"十城千輛",但行業爆發點卻是在六年之后的2015年。
2015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以電動客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突然放量上升,受到市場高度關注,在這波后來被稱之為"非理性上升"的"沖量"過程中,我國動力鋰電池行業受到前所未有的矚目,其重要性屢屢被行業內外多度討論,風頭甚至一時遠遠蓋過新能源車企。
那幾個月里,國內排的上號的電池公司門前,每天都有排隊等提貨的整車廠商,很多電池公司的銷售專員(作者注:專員往往是公司的基層員工)常常是整車公司老總們的座上客。在那個時候,電池公司瘋狂出貨,業內甚至爆出3C消費電池廠商臨時改裝上馬,裝進電動汽車的內幕。
后來我們了解,這種"非理性上升"大量出貨重要原因是整車公司和終端用戶想要搶在補貼退坡之前享受更優惠的政策紅利,以期合理合法占國家"便宜",而次要原因據透露是個別地方政府為了"政績",伙同地方管理單位開閘放水,鼓勵車企上牌裝車。
其后全行業糾察"騙補"過程中,車企遭遇連鎖災害,而電池公司卻毫未波及,幾乎全身而退,市場關注度有增無減。
巨大的市場熱點和政策紅利驅動之下,各路資本紛紛熱情投入動力鋰電池公司產業——優質公司受熱捧、普通公司也被追捧……
新公司、新模式不斷催生。新聞和坊間傳言接連爆出,動力鋰電池龍頭公司重要員工又被挖角或自立門戶;XX電池公司又有大額資金注入……。
后記:從"熱"到"冷"的思考
只可惜市場翻云覆雨,2018年六月二十七日,筆者從2018青海電池國際高峰論壇上了解到,我國動力鋰電池配套公司2015年約150家2017年降到100家左右,1/3的公司已被淘汰出局。
2018年九月,據電池行業某知名專家向筆者透露,上述數字前面應該是500多,后面可能是幾十。
除了排名靠前的重點優質公司外,當初被風投瞄準瘋狂下注的眾多動力鋰電池公司,很快又被拋棄。資本和證券市場恐慌情緒彌漫。
正如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所說,"對商品生產而言,擴張市場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
遙想當2015第四季度電動汽車瘋狂上量的時候,當2016年底工信部發文要求80億瓦時產量的時候,當高層公布350Wh/kg能量密度目標的時候,有沒有想過:
不到三年的時間,這個曾經備受期待的行業會面對今天這樣的考驗?有沒有想過,當擴張市場和發展壁壘相撞擊,壓力是要公司用生命來承受?
當資本偏好轉向,公司和行業靠什么生存?
動力鋰電池行業強者恒強、勝者為王,手中有糧,心里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