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606次 | 2021年10月27日
規范條件執行 鋰離子電池行業或迎并購潮
近年來,得益于數碼產品的更新迭代,以及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大力支持,鋰離子電池行業出現了快速上升。長期被業界所詬病的產量過剩問題也已經得到有效緩解。但與此同時,鋰離子電池行業集中度不高、質量性能有待提升等問題也漸漸凸顯出來。在此背景下,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以加強鋰離子電池行業管理,引導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鋰離子電池產業健康發展。
根據規定,《規范條件》于十月一日正式執行。分析人士表示,在鋰離子電池行業受益于市場和政策雙重利好的形勢下,《規范條件》的執行有利于進一步規范鋰離子電池行業的生產標準,產業集中度將得到進一步提升,行業內將可能掀起一股兼并重組熱潮。
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我國鋰離子電池行業近年來發展快速,其中動力鋰離子電池的增速尤為明顯。來自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的數據顯示,動力鋰離子電池當前的行業上升率已經達到200%,動力鋰離子電池產業規模今年有望達到200億元。
而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數據則顯示,今年1-六月,我國電池制造業重要產品中,鋰離子電池累計完成產量24.2億自然只,同比上升3.8%。這一數據遠未與新能源汽車300%的增速匹配,動力鋰離子電池產量遠未滿足當前新能源汽車發展需求,未來發展空間巨大。有機構預計,未來10年,我國動力鋰離子電池產業規模有望突破1600億元。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據了解,發展新能源汽車有關鋰離子電池的性能要求較高,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動力鋰離子電池的質量問題成為了一大考驗。而在服務于數碼電子產品的鋰離子電池領域,電芯等生產公司數量特別多,集中度卻又不高,整個市場比較混亂。“《規范條件》的出臺意味著國家正在加強鋰離子電池行業的規范力度。”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副所長李振強表示,《規范條件》從生產規模和工藝技術、產品質量及性能等方面提出要求,意在引導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鋰離子電池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據悉,隨著需求的不斷上升,擴大生產規模,提升自動化水平,降低成本已經成為鋰離子電池公司現階段的重要發展方向。今年以來,已經有多家鋰離子電池生產公司和擁有鋰離子電池生產線的汽車公司加大鋰離子電池的投資規模。今年六月,比亞迪(002594,股吧)披露定增預案,計劃募資150億元,用于鐵動力鋰離子電池擴產和新能源汽車研發等項目,以提升公司動力鋰離子電池產量、解決動力鋰離子電池的產量瓶頸,從而保障當前及未來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離子電池的供應;浙江大東南(002263,股吧)股份有限公司同月公布通告稱,其子公司浙江綠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擬投資約7.96億元,分兩期建設“年產3億安時高能動力鋰離子電池建設項目”;杉杉股份(600884,股吧)也公布定增預案,公司擬募資34億元投向年產3.5萬噸鋰離子動力鋰離子電池材料項目等。
為了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規范條件》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量、技術水平低的鋰離子電池行業項目。對促進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等確有必要的新建和改擴建項目,由行業主管部門按照相關規定加強組織論證。
行業集中度將提升
羅蘭貝格汽車行業執行總監張君毅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自我國2008年提出大力發展環保產業以來,國內很多個人投資者和公司就紛紛開始投資鋰離子電池,而由于鋰離子電池的生產技術要求較高,鮮有公司真正掌握鋰離子電池核心技術,造成鋰離子電池行業高端產品稀少、低端產品產量過剩的局面,產業結構長期未得到有效優化。
分析人士認為,《規范條件》的執行有利于進一步規范鋰離子電池行業的生產標準,有望淘汰部分中小公司的落后產量,有利于具有規模、技術優勢的行業龍頭公司進一步發展,產業集中度將得到進一步提升,行業內將可能掀起一股兼并重組熱潮。
據介紹,《規范條件》對公司規模提出了一定要求:電池年產量不低于1億瓦時;正極材料年產量不低于2000噸;負極材料年產量不低于2000噸;隔膜年產量不低于2000萬平方米;電解液年產量不低于2000噸,電解質產量不低于500噸。公司申報時,上一年實際產量不低于實際產量的50%。
這就意味著,規模較小的鋰離子電池生產公司,在未來的發展中需積極尋找投資擴大規模,否則將面對被淘汰的命運;新進入行業的生產公司,則要投入更多的資金,而且在公司發展初期就要綁定一定的產業需求,否則很難達到規范要求。
除此之外,《規范條件》還要求公司應采用工藝先進、節能環保、安全穩定、自動化程度高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假如現有公司及項目未滿足規范條件的,根據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導下,通過兼并重組、技術改造等方式,盡快達到規范要求。李振強分析,未來三年,鋰電行業將迎來空前的并購潮。
通過兼并重組,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集中度,固然是好事,但是有關規模限制,李振強認為不盡合理。他表示,我國鋰離子電池材料技術水平仍然偏低,要大力提升,在一些細分領域,有很多公司規模并不大,但是他們的技術水平卻很高,規模限制反而會阻礙了這些真正富有創新精神的公司發展。他建議國家在電池性能方面設置高門檻,鼓勵公司創新發展,提高鋰離子電池行業整體技術水平。
安全性能受關注
目前,長園集團(600525,股吧)、浩寧達(002356,股吧)、新宙邦(300037,股吧)等多家上市公司已經涉足鋰電產業鏈并購。不過,面對當前急劇變化的市場,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無論是技術、產品、市場還是終端市場需求,都在尋求突破和創新,無論是材料、電芯還是下游的BMS、整車廠,都把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鋰離子電池安全與續航問題一直是繞不開的話題。李振強表示,鋰離子電池安全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行業發展就會受到嚴重影響。為此,《規范條件》在鋰離子電池安全方面做了詳細規定。公司產品質量須滿足相關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鼓勵公司制定高于國家或行業標準的公司標準。公司應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并通過認證,建立相應的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鋰離子電池制造公司須具備相關標準規定的電性能和安全性檢測能力,鼓勵公司配備環境適應性檢測儀器及設備,具備電池環境適應性檢測能力。
李振強表示,由于動力鋰離子電池對設備性能和自動化水平要求更高,這將意味著技術實力強的公司將會有面對更大的發展機遇。在此用途下,國產設備市場集中度將有所提升,前十大廠商份額占比將提升至38%。
“除了安全性能以外,動力鋰離子電池的續航能力也是影響行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李振強表示,這要公司在材料方面繼續加大研究。
上下游之間的密切合作,對產品性能、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李振強認為,鋰離子電池行業上下游合作的緊密程度不夠,有待加強。他建議,鋰離子電池行業上下游之間今后要加強合作與交流,加大研發投入,合作共贏。同時,國家要將標準規范的檢測執行嚴格落到實處,并在政策補貼方面研究一套更加科學的體系,鼓勵公司進行技術創新。他表示,當前,國家對鋰離子電池行業的規范基本采取的是出現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的辦法,缺乏從市場到產品的長遠規劃,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更加科學的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