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671次 | 2021年10月28日
廢蓄電池去哪兒了?回收路上跑偏了
由于價格較低、性能穩定等優點,蓄電池廣泛應用于電動汽車、儲能等領域。我國每年出現的廢蓄電池數量超過330萬噸,其使用量與廢棄量仍在逐年新增。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規范有效的回收體系,正規回收比例不到30%。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京津冀蓄電池環保產業聯盟等機構此前一項聯合調研顯示:京津冀地區廢蓄電池回收80%掌握在非法社會源渠道,正規電池公司回收量非常小,正規再生鉛公司80%的原料也來自非法渠道。
每年近16萬噸鉛由資源變污染
由于不規范的回收行為,沒有使用完善的環保設施,大量廢蓄電池被隨意拆解處置,致使大氣、土壤和水源污染。“不規范的回收行為不僅嚴重影響環境和人們的健康,還造成廢鉛資源嚴重浪費和國家稅收的流失。”張天任說。
據統計,我國部分采用先進裝備和工藝的優勢公司,鉛回收率高達99%以上,超過發達國家鉛回收98%的水平。但非法冶煉的“三無公司”卻綜合利用率低,一般僅有80%—85%,最高不超過90%,致使全國每年約有近16萬噸鉛在非法冶煉過程中流失,成為污染源以及人們健康的嚴重風險源。而非法回收、冶煉的蓄電池利益鏈,還造成每年稅收損失近150億元。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不擔環境成本致“劣幣驅良幣”
生態環境部等9部門日前聯合印發的《廢蓄電池污染防治行動方法》提出,到2020年,蓄電池生產公司通過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實現廢蓄電池規范收集率達40%;到2025年,廢蓄電池規范收集率達到70%;規范收集的廢蓄電池全部安全利用處置。
張天任說,蓄電池回收重要由市場利益驅動,缺乏技術回收規范。在一些人口密集地區,廢蓄電池成為再生公司爭先競價購買的資源。一些非法地下再生公司“高價”搶購,導致正規再生公司“缺糧”的尷尬局面。非法處理的公司由于沒有污染處理成本,反而能提高原料收購價格而獲得更大的競爭空間。
蓄電池中70%的成分是鉛,具有較高的回收再利用價值。目前廢舊蓄電池回收價格約為9000元/噸,冶煉出售的鉛錠價格超過18000元/噸。非法回收、拆解和冶煉公司由于沒有環保投入,每出售一噸鉛錠的利潤超過2000元。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鉛鋅分會副理事長馬永剛說,因為成本低,非法公司往往在回收電池時抬高價格,出售鉛錠時壓低價格,使正規公司“兩頭”受擠壓。
破除回收和流通的污染困境
為促進電池行業綠色發展。“十二五”以來,原國家環保部、工信部先后對蓄電池公司開展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專項治理,目前通過工信部《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的骨干公司僅132家,全國蓄電池公司數量已由2012年的1749家減少至300家左右,行業集中度大幅提高,在電池工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方面也取得顯著成績。
廢蓄電池非法拆解后,酸液中含的鉛會泄露在環境中,污染土壤與地下水。業內人士介紹,通過國家的專項治理后,目前我國大中型蓄電池生產公司相繼導入綠色生態設計,從源頭上削減污染物。如對環境有影響的含鎘、含砷蓄電池被全面淘汰;污染物易外泄的開口式電池被閥控式密封新型電池所替代。并通過技改和自動化、智能化的制造裝備,防止電池產品在生產、使用過程中的污染物出現和排放,以降低資源損耗和環境風險。
當前,我國蓄電池產業的污染80%集中在回收和流通環節,而廢蓄電池回收與廢家電等回收存在類似的困境。馬永剛等專家認為,應完善廢舊蓄電池倉儲、回收、運輸等細則,建立可追溯的管理制度等。
張天任建議,政府應加大對環境污染風險的監管力度,依法打擊非法回收廢蓄電池、非法鉛再生冶煉及造成環境污染的行為,清查、處理電池消費稅征繳過程中的偷稅逃稅行為,為規范的蓄電池公司供應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等。
原標題:廢蓄電池去哪兒了?回收路上跑偏了
下一篇:我國動力鋰電池產業打響“反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