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861次 | 2021年08月11日
2020年累計約20萬噸退役動力鋰離子電池
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迅速發展,動力鋰離子電池用量也“水漲船高”。但是,動力蓄電池退役后,若未經科學解決,不僅是對金屬資源的浪費,更會嚴重威脅公共安全,對生態環境造成難以逆轉的污染。因此,我國正加快建立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并已經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再生利用產業。
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最新信息顯示,我國動力鋰離子電池累計配套量超過131GWh(吉瓦時),產業規模位居前列。其中,僅在“十城千輛工程”推廣期間加工的新能源汽車共計出現退役動力蓄電池約1.26萬噸。
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迅速發展,動力蓄電池用量也“水漲船高”。值得留意的是,動力蓄電池大量退役后,未經妥善處置和價值最大化利用,將威脅公共安全,造成難以逆轉的環境污染。因此,我國正加快建立動力鋰離子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并已經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再生利用產業。
梯次利用步伐加快
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日前發文稱,我國鐵塔公司于2018年停止采購鉛酸蓄電池,并大力推廣鋰離子電池梯次利用,已在全國31個省區市約12萬個基站使用梯次電池約1.5GWh,替代鉛酸蓄電池約4.5萬噸。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鐵塔公司所使用的梯次電池正是新能源汽車退役的動力鋰離子電池。據解析,正常情況下,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容量衰減至80%以下時,將不能完全滿足汽車動力需求,但依然可以梯次利用于其他范疇。
事實上,退役的動力蓄電池,若未經科學解決,未能進入梯次利用隊列,將威脅公共安全,并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同時,也是對金屬資源的浪費。據我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相關專家解析,廢舊動力蓄電池處置不當不僅存在觸電、燃爆和腐蝕等安全隱患,還會造成嚴重的重金屬和電解液污染。
專家預計,2020年我國退役動力蓄電池累計約為20萬噸,至2025年將達78萬噸。可以說,動力蓄電池工作仍面對較大壓力。
但是,我國動力蓄電池回收的一大優點就是退役電池分布地區較為聚集。此前,為了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科技部、財政部等多個部委聯合發起了“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使用工程”,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每年發展10座城市,每座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開展示范運行,并最終選出了3批共25座試點城市。因此,如今的退役動力蓄電池也緊要聚集在深圳、合肥、北京等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較大的城市。
回收體系加快完善
2018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科技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能源局公布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方法》,構建回收利用管理機制,推動建立回收利用體系。
為了明確溯源信息采集要求,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綜合管理平臺也上線運營。目前,已有393家汽車加工公司、44家報廢汽車回收拆解公司、37家梯次利用公司和42家再生利用公司加入平臺。
工業和信息化部還確定在京津冀、上海等17個地區,以及我國鐵塔公司開展試點,積極培育標桿公司,探索技術經濟性強、資源環境友好的多元化回收利用模式。北汽新能源、廣汽三菱等45家公司共設立了3204個回收服務網點,緊要聚集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及中部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較高的地區。
同時,汽車制造、電池加工及綜合利用等公司在備電、儲能等范疇積極開展梯次利用實驗。總體來看,梯次利用市場潛力還是很大的,已成為行業發展熱點,部分公司正在梯次利用范疇探索“以租代售”等新商業模式。
其中,國家電網分別在北京大興和張北建設了梯次利用錳酸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示范,并組建了退役電池分選評估技術平臺,研制了高效可靠的電池管理系統。
北京匠芯研發了梯次利用光儲能系統,并正在建設基于大數據的動力蓄電池組評估系統。北京普萊德與北汽等合作執行了儲能電站項目、集裝箱式儲能項目等,累計梯次利用量約75MWh。
深圳比亞迪、國軒高科等公司利用退役動力蓄電池,加工用于備電范疇的梯次利用電池產品。無錫格林美與順豐公司探索將梯次利用電池用于城市物流車輛,中天鴻鋰等通過“以租代售”模式推動梯次利用電池在環衛、觀光等車輛使用。
業內專家提議,退役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應聚集在儲能、備能范疇,切勿轉移到低速電動汽車、充電寶等分散范疇,造成電池難以回收,也不利于聚集監管。
亟須處理盈利瓶頸
當前,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全面推廣仍面對一些難題。對此,鐵塔公司坦言,緊要是目前退役電池量較少,產業鏈下游公司爭奪擠占有限的退役電池資源,梯次利用電池采購價格居高不下。同時,行業還在殘值評估等技術方面存在瓶頸,要動力蓄電池使用的歷史數據等信息用于評估退役動力蓄電池性能,以確保篩選重組的梯次利用電池產品安全可靠。
據了解,當前回收的動力蓄電池中,以研發加工過程中出現的廢舊動力蓄電池為主,新能源汽車退役電池較少。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緊要綜合利用公司共計回收解決約1.1萬噸廢舊動力蓄電池,緊要來源于研發實驗和加工制造出現的廢舊動力蓄電池。
同時,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以磷酸鐵鋰和三元電池為主,分別占比約54%、40%。退役磷酸鐵鋰離子電池一般循環壽命可達2000次至6000次,退役三元電池僅為800次至2000次,顯然磷酸鐵鋰離子電池更適合梯次利用。然而,受退役電池數量、原材料市場行情及公司管理水平等因素影響,磷酸鐵鋰離子電池的再生利用收益卻不如三元電池。目前,行業再生解決1噸報廢磷酸鐵鋰離子電池約虧損400元,再生解決報廢三元電池卻具備一定利潤空間。因此,公司回收磷酸鐵鋰離子電池難免動力不足。
此外,梯次利用還存在效率偏低,電池剩余壽命及一致性評估等技術不成熟等問題。對此,專家表示,一方面要增強監督管理合力,完善配套政策支撐體系。例如,部分國家通過增強立法,制定技術規范,采取加工者責任延伸和押金制度等推動電池的回收利用,并通過許可證增強對電池加工公司和廢舊電池資源回收利用公司的監管。
另一方面,要采取多樣化激勵措施,探索可繼續商業模式。例如,歐盟和日本都是以加工者為主體開展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通過汽車公司自身銷售服務網絡構建動力蓄電池回收體系,收效良好。
可以預見,在多方合力下,健全的回收體系將帶來規模效應,從而推動公司技術升級,處理盈利瓶頸。
2020年動力蓄電池累計約20萬噸退役后都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