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341次 | 2023年05月05日
諾獎頒發在即,對鋰離子電池正負極均有貢獻的日本有望斬獲嗎?
在有關電池的實用性上,不少日本研究人員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下午,諾貝爾化學獎將在瑞典揭曉,日本對此期待很高。下面大致梳理了該國在電池使用方面的研究和發展。
已知,電池由正負兩個電極組合而成,要將其小型化,就非得使用能夠萌生高電壓的電極,假如把易發生電化學反應的鋰作為電極,就可以在鎳鎘電池等上進行循環,但是,鋰元素假如筆直用于金屬的話,又有起火的危險。
70年代后期,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約翰·古德伊納夫(JohnGoodenough)等人發現鈷酸鋰可用于二次電池的正極,20世紀80年代,研究人員“希望制造出小而輕,可以多次重復使用的安全電池”由此萌生了可充電電池(二次電池)。85年,旭化成名譽院士吉野彰發現了正極為鈷酸鋰,負極為碳材料的組合,由此獲得了新型電池的專利,這是目前鋰離子電池的原型。
正極的開發有日本人的貢獻
依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最先想到在正極使用鈷酸鋰的其實是當時在古德伊納夫手下的東芝的水島公,他是調查物質的物性物理學的研究者。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水島面對的課題是開發可重復使用的充電電池(二次電池)電極。他首先瞄準的是高性能的鋰離子電池,但是在電極上的金屬鋰元素容易導致短路,有起火或爆炸的危險,而用化合物的話,安全性會較高。硫化物作為正極電極,在當時最有希望,但在進行試驗的過程中,于1978年夏天在試驗室發生了爆炸事故。
水島于是放棄了硫化物,在古德伊納夫的提議下,決定用氧化物制造硫化物,雖然不太了解電池,但在日本進行的鐵體研究中,他對氧化物的性質非常了解。
在嘗試了數個材料做了大量試驗后,有一次使用鈷酸鋰時,水島發現電流很大,由此發現可作為鋰離子電池的正極。但是,當時一直沒有發現能與正極組合的負極材料,人們也無法想象鋰離子電池有一天會真正實現使用。
被鋰離子電池改變的社會
體積小、重量輕、持久耐用”等因素一直是鋰離子電池的特點,與鎳鎘電池相比,儲存同樣容量的電,前者無論是在大小還是重量上都只需三分之一,而且可充電次數加倍,這一優勢使得鋰離子電池被使用在手機上,從而推動了手機的普及。
依據團隊了解,1987年推出的初代手機惟有900克左右,使用的是鎳鎘電池。95年左右配備鋰離子電池的手機重約150克,后經過不斷改良,鋰離子電池變得更小更耐用。
靠著其領先世界的電池技術,鋰離子電池的加工也繼續上升。依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調查,2018年鋰離子電池的國內銷售數量為13億3千萬個,是20年前的5倍以上,而電的總容量是當時的17倍。
鋰離子電池巨大成績的背后,也發生了手機和電腦起火、異常發熱等問題。2013年,該國一架噴氣式客機飛行時,機體上的鋰離子電池也出現了冒煙的情況。為了戒備發熱和短路,日本采取了多種安全措施。
電池發展現狀
電動汽車(EV)和蓄電系統等用途也變得多樣化。依據富士經濟(東京)的調查,18年世界市場規模約為4兆日元,預計到2022年將超過7兆日元,其中約一半用于汽車。
從世界來看,英法政府于2017年宣布,到2020年為止,將禁止以汽油等方式驅動的車輛的銷售。前列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和美國也強化了對汽油車的限制,電動汽車普及的步伐由此加快。
電動汽車電池還能成為家里的電力來源。假如太陽能充電系統得到普及,不依賴汽油、石油等礦物燃料的能源“地產地消”將成為實際。汽車和住宅公司也開始了電動汽車和太陽能發電等的配套服務。
電池用于智能手機和電動汽車,其基本功能不變,但是動力鋰電池關于溫度變化、沖擊的耐受力有很大的要求。另一方面,作為正極材料使用的鈷等原料的供給源有限,因此存在環境破壞和價格暴漲的憂慮。
為此,使用鎳和錳等代替鈷的電池已進入實用化階段,電極間的電解液也將替換為固體,新型鋰離子電池的研究也將得到進一步推進。
鋰離子電池的發明人吉野彰曾表示,“鋰離子電池是世界走向移動IT社會的時候萌生、成長起來的”,“希望這樣的電池能成為處理環境問題的基礎。”
吉野彰早前被日媒認為有可能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但其對電池范疇的巨大貢獻,是無法單純用獎項來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