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759次 | 2021年07月21日
寧德時代副董黃世霖:動力鋰電池行業正面對產量過剩巨大挑戰
“隨著補貼退波和關稅進一步下降,我們要怎么樣占據領先地位存在很大的挑戰,第一是跨國汽車巨頭開始發力,第二就是全產業鏈面對增效的壓力,風險預測不足,導致我們有很多的非理性的投資,造成結構性的產量過剩。”
在2018泰達論壇期間,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黃世霖在演講說表示:“整個行業產量過剩比較厲害,這個是比較大的矛盾。落后的產量就很難得到消化,生存空間會有比較大的壓力,這樣的情況我們預計到2023年之前都會出現結構性產量過剩的情況,所以我們要持續保持戰略的定力,在扶持政策下笑話產量,同時專注自己內部的建設,處理這個情況。”
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黃世霖
以下為黃世霖演講實錄:
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寧德時代的黃世霖,今天非常容幸借泰達平臺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所面對的機遇和挑戰。實際來上講,在我們國家近些年新能源政策方面萌生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從宏觀的綜合政策到行業管理,到推廣使用,到稅收的優惠以及到科技創新還有基礎設施,我們國家出了這么多政策鼓勵新能源產業發展,是全世界力度最大的國家。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在產業政策扶持的努力下來講,這幾年我們國家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了非常快速的發展,到2017年出了將近80萬輛車,2018年超過100萬輛是肯定沒問題,在這樣一個快速發展情況下,我們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同時在整車制造水平,假如我們拉開時間軸距來看,消費者認可的程度逐漸在大幅提升,續航里程早期150公里,今朝到主流的超過400公里,還用傳統車比較,新能源汽車比例在上升,還有單個公司年度規模,往日是一萬輛和幾千輛,這說明這個產業逐漸緊要的情況就是不斷發展,同時不斷的會出現龍頭。
另外一個動力鋰電池技術水平也在快速發展,基本上三元素的東西,我們未來要過度到高鎳和硅合晶的體系,還有成本出現了很大的下降,到早期兩塊多一瓦時,今朝到一塊一,未來會降到一塊錢以下,這樣的狀態在能量密度也在快速提升,成本也在分明的下降,來實現最終電動汽車具備整個在性能,性價比具有跟傳統汽車很大的競爭力。
在出貨量來看,我們國家的新能源汽車的產業規模不斷的增大,同時頭部效應會非常分明,出貨和產量逐漸向頭部公司聚集,我們今朝整體電池出貨量我國今朝是全球第一,超過了一半左右,從我們總體內部動力鋰電池公司來看,我們這幾年出貨量新增非常快,2018年出貨量比這個新增的速度還會更快,國際社會關于我們我國的NV戰略評價也是非常高的,同時各國政府也都在向我國學習借鑒的我們相關經驗,不少國家都出臺燃油車的禁售時間表。
我們面對過去很好的發展狀態,我們今朝面對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呢?藍天保衛戰的行動計劃搞出來以后,貨車的電動化帶來了很大的機遇,所以整體來講從公交環衛郵政通行新型物流的配送的車輛,未來大部分都會用到新能源汽車,所以藍天保衛戰中間有很大一塊就是推廣新能源汽車快速的使用,我們與車企深度合作,配套很多的物流車,各種各樣的環衛車,未來逐漸恢電動化,未來我們今朝國內開始推動,比如說船舶都在進行電動化的動作。
藍天保衛戰供應了一個先進的產品和技術的保障,來實現這樣的技法。但是競爭會逐漸猛烈,隨著補貼退波和關稅進一步下降,我們要怎么樣占據領先的定位存在很大的挑戰,第一是跨國汽車巨頭開始發力,陸續推出全新的設計車型,這個完全依據電動汽車要求按照平臺化方向設計的,這個關于國內新能源汽車公司形成很大競爭。
第二就是補貼政策快速退波,我們全產業鏈面對比較大增效的壓力,還有就是風險預測不足,導致我們有很多的非理性的投資,造成很大結構性的產量過剩,從動力鋰電池到新能源汽車都看到這樣的現象。最大問題隨著新能源汽車數量的新增,我們今朝基礎設施的建設矛盾逐漸凸現出來,尤其是充電便利性方面是壓力比較大。
當年德國寶馬將慕尼黑大廈改為電池大廈,這是一個共識的形成。全球新能源汽車上升率都保持在30%以上,到2022年累計保有量達到1500萬輛,我國一直都是占據頭名的。我國市場未來還會保持50%以上的新能源的份額。
大眾集團的MEb平臺系列,這個是超過600萬輛的,今朝他們前期的加工是很具有競爭力的,比如看戴姆勒集團的EQ平臺系列,這個未來要超過戴姆勒銷售的25%,寶馬I平臺的系列,以平臺化專門為電動汽車設計的平臺,再加上嚴謹的認證和探測過來的平臺型的汽車,未來競爭力是非常大的。
今朝已經拿到手的定點國外定單,數量是非常大的。我們分明感受到2021年以后,國外的大型主機廠推出新能源汽車,會對國內新能源汽車公司形成巨大的沖擊,所以這塊國內公司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動力鋰電池的投資,2016年動力鋰電池投資就超過一千億,到2017年的時候,全年國家消耗掉的動力鋰電池惟有37.6Gwh,但是我們消耗惟有20多Gwh,這就是大量的產量過剩。
我們今朝碰到一個問題,就是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產量嚴重不足。但是整個行業產量過剩比較厲害,這個是比較大的矛盾。一個落后的產量就很難得到消化,同時生存空間會有比較大的壓力。
這樣的情況我們預計到2023年之前都會出現結構性產量過剩的情況,所以我們行業里面大家要想多一些方法,如何來消除這樣一些情況。
但是競爭形勢仍舊非常嚴峻,我們提議應當持續保持戰略的定力,堅強方向不動搖,堅持政策,持之以恒實現汽車強國的夢,重要是優化扶持政策,通過這兩天的會議來講,我們有很多的政府部門已經不斷的釋放這樣的信息,就是要不斷的優化這樣的扶持政策,同時堅持輔優輔強的方式,不要搞太多的過剩的產量出來。
建立比較優點,就是在專注自己內部的建設,尤其是電動汽車使用的環節,我們電動汽車多了,其確實使用和監督環節來講還是比較弱的,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還有一個完善管理體系,重要電動汽車銷售出去之后,政策體系要怎么樣去完善,使得電動汽車大家使用起來更加放心,更加的安全。所以我跟大家分享就是這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