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637次 | 2018年07月17日
新能源汽車監管平臺的作用是什么
前不久,工信部公示了《關于2017年及以前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初步審核情況》。經審核,2017年新能源汽車企業申報推廣數為230616輛,申請清算資金為96.01億元,最終專家組核定的推廣數為161667輛,減去68949輛不符合補貼要求的車型,應清算補助資金為66.41億元。2017年申請補貼的車型中,有超過40%被拒之門外,1000輛以上規模“被拒”的企業包括江淮、北汽、廣汽、長城、御捷、海馬、江鈴、吉利等,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接入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
因為未接入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而與補貼無緣,這還是第一次。過去,車型部分參數與公告不一致、車型未進推薦目錄、行駛里程不足2萬公里、行駛證注冊日期不在規定時間內等是拿不到補貼的主要原因。如今,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的面世,意味著想要鉆空子拿補貼的可能性被徹底打消。
建設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的初衷主要是為了安全,對于出現的新能源汽車安全事故,通過監控平臺可以做到信息追溯和倒查,從而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有序發展。雖然平臺正式建成的時間是今年6月21日,但醞釀建設的日期則是在一年半以前,去年2月初已正式投入使用。2017年11月16日,中機車輛技術服務中心發布《關于落實企業監測平臺與國家新能源汽車監管平臺平穩對接的通知》,要求2017年之后注冊登記的新能源汽車產品上傳運行數據,接受國家監督。其中,非個人購買的新能源車輛、個人購買的商用車及專用車,按照國家標準要求上傳相關數據;個人購買的新能源汽車,在整車車輛狀態、充電狀態、運行模式發生變化時上傳相關數據,但不包括定位數據。
資料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監管平臺累計注冊整車企業523家,成功注冊整車企業403家,通過“平臺符合性檢測”的整車企業355家,通過“車輛符合性檢測”的車型5159款。從數據可見,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發揮的作用非常明顯。不過,需要深入分析的是,在補貼審核中,為什么還有如此多數量的新能源汽車沒有被接入監管。是平臺本身工作的效率問題?還是企業對接入流程不熟悉的問題?抑或是企業因為自身原因,不愿主動將車型接入監管平臺?
弄清楚這些問題,有利于發揮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更大的作用。如果是平臺自身的問題,則需要針對問題進一步改進,提高使用效率。如果是企業對接入流程不熟悉的問題,則需要盡快熟悉流程,實現接入,接受監管。如果企業自身還存在不能說的“貓膩”,則需要審視以后該怎么辦了。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筆者認為,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下一步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實現對每輛新能源汽車的監管,不能使一輛車漏網,且需要挖掘更多有用的信息數據,更好地發揮監管的公平性和監管作用的最大化。
首先是監管的公平性。一部分車輛接入監管,一部分不接受監管,對兩者都不公平。特別是車輛的接入與財政補貼和安全息息相關。在統一接受監管的前提下,誰符合補貼要求,誰就拿補貼,公開透明。同時,所有車企都接受安全監管,是企業應該擔負的同等義務,這既是為自己產品的安全性負責,也是對消費者負責。
其次是監管作用的最大化。新能源汽車的信息化,對有效推動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提高新能源汽車安全運營水平有重要意義。只有全面監管,才能消除隱患的死角。全面監管,不僅意味著每輛新能源汽車都要監管,而且要從靜態到動態,從一輛車的生產到最后被拆解利用,所有的數據都要監管。
此外,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還有義務為產業發展提供指導意見,以及為消費者定期提供有價值的消費信息。新能源汽車作為新興產業,企業需要整個行業有價值的大數據作為發展指導;作為汽車消費者的人民群眾,也有權利知道新能源汽車產品在安全、能耗、成本等各方面的真實情況。
上一篇:歐美能否挑戰中日韓動力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