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695次 | 2021年06月16日
新能源電池主體地位已明
三月十五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新能源發電普遍具有波動性、間歇性等特點,被認為對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有一定沖擊。業內認為,在構建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形勢下,要電源解決“電網友好性”的問題,同時,更要電網從適應傳統化石能源為主向適應新能源為主加速轉變。
對新能源發電適應能力不足
據業內人士介紹,在新能源占比較低的時候,其并網性能對電網所出現的影響有限,但未來隨著新能源滲透率提升,將從根本上改變傳統電力系統以火電同步發電機為主體的運行模式,其并網性能將直接影響到電網的運行安全。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我國電網中局部的新能源電站脫網現象時有發生,過電壓問題、諧振問題、電壓穩定問題、次同步振蕩等這一系列問題背后,都與新能源比例快速攀升直接相關。這些問題暴露了當前新能源發電的電網適應能力不足。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不過,據新能源業內人士介紹,無論是風電還是光伏,在不斷提升預測功率精度的基礎上,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疊加儲能,已經從被動適應電網向主動支撐電網轉變。
現在,構建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目標已定,電網的轉型迫在眉睫。
電網需進行系統性優化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進,新能源將大規模并網,新型用能設備將廣泛接入,電力系統呈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設備的“雙高”特點,同時,新能源發電量占比進一步提高,這要求電網系統不得不做出一系列改變。
有分析認為,從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新型電力系統,到以新能源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表述上的差別折射出電力系統更清晰的發展目標和演進方向。
一位電力行業的資深研究專家表示,之前提出的“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電力系統”更強調供應,現在提出的“新能源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更傾向整體性。這表明,不僅要解決供應系統的問題,而是要解決整體問題、實現系統優化。也就是說,未來不應強調“誰適應誰、誰配合誰”,而是要把各個環節有效銜接、有機融合在一起。在這樣的頂層設計之下,實現全局優化,以達到整個系統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目標。
上述業內人士認為,在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中,新能源、儲能新增,傳統能源勢必減少,但是,電網仍然要系統供應備用容量。在這樣的情況下,電網如何完善作為毛細血管的配電網,怎么能夠在性價比、成本效益方面得到最優解,都要探索。
循序漸進推動電力系統轉型
我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馮永晟指出,實行市場、計劃“雙軌制”的前提是,能夠分清什么是市場,什么是計劃。新能源要發展并成為主體,繼續靠財政補貼的路子難以走通,建市場,進市場,是唯一的路徑。
基于現實來看,電力難以分類平衡,“計劃電”對“市場電”出現了擠壓,這使得“雙軌制”在電力領域的應用可能導致市場推不動,不得不回歸計劃。
據記者了解,主管部門也在探討,“雙軌制”是我國經濟體制的實際國情,加上“雙碳”目標下新能源比例不斷提升帶來的挑戰,目前的電力市場設計是否要調整。
對此,有專家認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要體制機制的變革,但變革并非一蹴而就,這要一個漸進式推進的過程。
該專家表示,“適應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首先對電力市場機制提出了新要求,要開發深度調峰輔助服務(而非傳統意義上的輔助服務)品種。同時,對碳排放權交易和市場也提出新要求,要深入研究碳排放權與綠證、碳金融交易市場、電力市場、可再生能源配額制之間的關系,并力爭在體制機制方面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