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5351次 | 2021年05月13日
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本體結構演變及界面行為研究方法
摘要:儲能需求的不斷新增,要求儲能設備擁有更大的容量,而鋰離子電池則在儲能領域被寄予厚望。正極材料的結構穩定性及儲鋰電壓直接決定了電池的比能量和比功率,其研究一直是鋰離子電池研究的核心問題,近些年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尤其是材料的結構和電化學行為的實時-原位表征研究對開發和設計性能更為優異的材料有極大的促進用途。對正極材料而言,我們希望獲得微觀結構形態、化學組分、離子價態變化、外觀形貌、離子輸運和電子遷移等特性信息以便于進行更為有效的材料制備、結構設計和改性預處理。本綜述對表征方法的原理、表征技術使用的場景和相對應的信息等都做了一定的闡述,同時列舉了近年來相關技術在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中的一些應用。最后則比較討論了當前表征技術的優缺點,說明了其在研究工作中面對的重要挑戰。因此,本文總結了當前對正極材料的結構以及表-界面行為表征常用的技術,包括顯微成像、結構與物相、組分與化學價態、成鍵與官能團的表征,為促進不同的表征技術聯用和材料系統分析供應參考借鑒。
關鍵詞: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原位表征;表-界面反應;電化學
鋰離子電池是當前應用最為廣泛的便攜式電化學儲能裝置,同時也被認為是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的最優選擇。因為其廣泛的應用特性以及廣闊的市場前景,引來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雖然人們對鋰離子電池的改進和優化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其性能與人們生出現活的預期需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促使研究人員持續深化對鋰離子電池的研究,特別是在能量密度、循環壽命、容量衰減、環境適應性及安全問題等方面。鋰離子電池一般由正極、隔膜、負極、電解液、電池外殼五部分組成。其中正極材料作為儲存活性鋰的部件,是制約當前鋰離子電池性能提升的重要因素。從結構、物相、界面、形貌、元素組成、價態變化等一系列性質上充分深入了解鋰離子電池正極是非常有意義也是十分必要的,因為這和鋰離子電池的電化學性能直接相關,如高Ni的LiNixCoyMnzO2在使用上的安全性就還有所欠缺。
由此可見,深入理解與正極材料關聯的科學機理,如電荷存儲機制、容量退化機制、結構演變過程和電極/電解質界面的反應,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與現實意義,同時也是鋰離子電池研究的核心問題。當前對正極的研究,各種改性方法對電池性能的影響是研究的基礎,而了解其背后的機理對指導電極材料改進策略則十分重要。正極材料的性能在循環過程中會受各種影響而發生變化,比如高截止電壓導致在材料內部出現晶間或晶內裂紋,影響結構穩定性;材料因為元素的組成和含量或梯度的不同而導致其在鋰離子脫嵌反應過程中晶格參數發生變化;但添加絡合劑,就能促進獨特的晶體結構出現,減少缺陷和非必要離子。為了更好地研究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必須深入了解其在循環過程中的本體結構和界面的變化,才能科學指導正極材料的制備和改性研究。從平均性質、晶體結構、微觀結構、離子輸運、電子遷移、價態變化、反應的動力學分析等方面了解電池正極材料,研究的精細化意味著研究目的更精確,方向更深入。而在了解鋰離子電池正極的時候,不能僅僅從其原始的性質判斷。在其處于充放電工作運行狀態的時候,電極本身及其所處的化學環境都在不斷變化,因此表征僅僅在開始前和結束后執行已經跟不上當前研究的要,我們要更精確的時間變量來計量電池中電極工作的整個過程。當前的研究對原位表征技術的重視就是在加大對電池實時工作過程的研究力度。
對正極材料的本體結構和界面變化的研究表征方法有很多種,簡要分類包括顯微方法、結構與物相表征方法、成分與化學價態分析方法、官能團與成鍵分析及其他一些研究方法等。顯微方法重要包括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透射電鏡(TEM)、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原子力顯微鏡(AFM)。結構與物相表征方法重要有粉末/單晶X射線衍射(XRD)、中子衍射和選區電子衍射(SAED)。成分與化學價態分析方法有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X射線吸收光譜(XAS)、電子能量損失譜(EELS)和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等。官能團與成鍵分析包括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Raman光譜以及核磁共振(NMR)。這些方法在不同的尺度以及不同的表達形式上有自己獨特的結構或界面研究能力,圖1列舉了一些表征方法以及所表征的材料特性,綜合運用這些方法有助于得到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動態和靜態的詳實信息,從而在電荷容量、功率密度、安全特性和熱穩定性等方面優化鋰離子電池正極的設計、制備和改性處理。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圖1
電極性質、電極行為以及表征方法
在原位檢測方法的執行過程中,往往要設計一些易于觀察的原位實時、原位非實時或者非原位的電池裝置,圖2所示為一些典型且在應用中取得較好檢測效果的原位電池裝置,這些電池裝置設計的基本原則如下文所述。
圖2一些原位表征方法中使用的電池裝置:(a)為用于AFM表征的電池裝置示例;(b)、(c)為用于SEM表征的電池裝置示例;(d)為用于TEM表征的電池裝置示例;(e)為用于STEM表征的電池裝置示例;(f)、(g)為用于Cryo-EM表征的電池裝置示例;(h)、(i)、(j)為用于X射線表征表征的電池裝置示例;(k)、(l)為用于中子表征表征的電池裝置示例;(m)為用于XRD-CT表征的電池裝置示例;(n)為用于FTIR表征的電池裝置示例;(p)為用于EQCM表征的電池裝置示例。
(1)防止干擾和減少信號衰減
以X射線作為探測手段的研究方法,為了方便X射線進入電池內部,電池中的集流體一般很薄(約10μm),常在電池上打孔再采用對X射線透明的材料作為視窗。這些材料包括聚酰亞胺、聚氨酯、聚乙烯等聚合物薄膜,以及無定形碳和金屬箔等。但空氣和水分也可以通過聚酰亞胺這些材料進入電池,影響電池的性能,因此這類電池的實驗一般不能持續太長時間。而高能光束的同步XRD或能量色散X射線衍射具有高穿透能力,標準扣式電池也可以直接用于原位實驗,有特殊的優勢。
電子束探測的表征方法,用表面覆蓋了SiNx薄膜或者石墨烯作為成像的視窗,方便原位觀察;還有用玻碳作為工作電極的基底,削弱電子的散射,提高圖像的分辨率和比較度。
中子探測的原位表征方法除了使用窗口之外,還要考慮電解液和其他部件中含有大量的氫對中子的非相干散射。為了盡量減少非相干散射,常會在電池中采用氘化電解質和特殊的氟化分離器。同時電池的窗口材料也會盡量減少聚合物的使用,改為單晶硅片和金屬箔等材料。
Raman散射常使用激光光源,為保證原位觀測窗口的穩定,其材料多為耐熱玻璃或石英。FTIR有兩種重要的電池設計,分別是具有內部(電解質層較厚)和外部(電解質層較薄)反射配置的單元。
(2)增益特點信號
檢測裝置設計還可以加強特點信號,減少表征時獲得數據的誤差,取得理想的實驗結果,更加便于進行數據分析。例如在使用Raman光譜表征時,對待測材料表面沉積納米Au層,能大大加強Raman散射信號,增強對電極工作時表面出現的化學物質的敏感性和提高檢測極限。
(3)賦予反應動力學模擬
通過原位檢測方法獲得電池運行時內部的信息,對了解電池反應的動力學非常有幫助。依靠傳統的表征方法獲取工作時電極的狀態和反應情況,要么不能直接在運行時得到(如非原位的顯微方法和譜圖方法),要么只能給出電極的平均性能(如循環伏安法等電化學方法),對認識電極上真正發生的反應過程還有不足之處。大部分的電極改性方法均會導致電極活性分布發生改變,活性分布不均勻則可能導致電極反應速率不一致,因此檢測活性反應帶來的局部電流密度分布很有必要,可有助于對電化學反應時電極活性分布與反應動力學的分析理解。Ma等依靠光學成像傳感系統與電化學三電極體系耦合,分析活性分布和析氧反應動力學之間的關系,并將其可視化。電池運行時的電壓更是影響反應動力學的重要因素,可以導致元素偏析、氣體析出等問題。實時了解電池電極運行時電壓引起的電極內部反應變化對電池電極的改性研究有極大幫助。綜上,為了更好理解工作時電池的變化,設計原位檢測裝置時考慮反應動力學模擬是至關重要的。
本文綜述了目前鋰離子電池正極本體結構演變及界面行為特性的研究方法以及這些方法相結合所取得的研究進展。這些技術促使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在結構上、物質組成上和反應動力學上形成了系統化的表征,也使正極材料研究更加全面且深入。
1顯微成像方法
在對鋰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的研究中,顯微成像方法重要被用于觀察正極脫嵌鋰前后、循環過程中和包覆以及摻雜帶來的形貌以及微觀結構的變化。研究中重要使用的顯微成像方法有SEM、TEM、STEM、STM、AFM、掃描透射X射線顯微鏡(STXM)以及同步透射X射線顯微鏡(TXM)。表1列舉了近年一些研究中的顯微成像表征工作。
表1近年研究中的顯微成像表征
1.1掃描電子顯微鏡和透射電子顯微鏡
SEM和TEM是傳統的電子成像技術,在形貌表征中的使用非常頻繁,同時也是非常直觀的表面形貌表征方法。SEM重要利用二次電子信號成像來觀察樣品的表面形態,在使用其測量的時候要高真空的環境以保持電子源的穩定,同時降低來自外界的噪聲。掃描電子顯微鏡的襯度反映了樣品的表面形貌和粗糙程度,其空間分辨率可以達到10nm,相比光學顯微鏡,SEM的空間分辨率有著驚人的進步,但仍舊不如透射電子顯微鏡。
TEM的成像原理和光學顯微鏡非常相像,不同在于TEM用電子束為光源,用電磁場作透鏡。電子的德布羅意波長非常短,所以其分辨率非常高,可以達到0.1~0.2nm,比SEM高得多。對正極材料直接進行SEM或TEM觀察,可以發現工作過程中電極的形貌變化,找出電池性能退化的原因,或者總結使用的電池優化策略的優點,幫助改進電極材料的設計。
Ding等將氧化石墨烯(h-GO)與碳納米管(CNTs)和LiMn0.7Fe0.3PO4(LMFP)結合,制成復合正極。通過SEM、TEM以及HRTEM觀察了球磨對h-GO形貌的影響,發現能在其表面上獲得不規則的微孔。球用得越多,觀察到的孔洞就越多、越大[圖3(a)、(b)]。通過控制球的比重來控制所得孔的大小和密度,而更高的孔隙度意味著更多的離子通道,有利于鋰離子的擴散。Wang等采用多元醇法合成高性能納米結構的LiMnPO4,通過SEM觀察到樣品材料具有片狀結構[圖3(c)],同時用TEM觀察到微片厚度約20~30nm,且這些離子為單晶體。這種形態為鋰離子的擴散供應了非常短的距離,給電池正極供應更好的倍率性能。Hua等采用了一種新方式控制NCM的氫氧化物前體的合成。即在持續攪拌釜式反應器中,使用高剪切混合器,用共沉淀法持續制備花朵狀的氫氧化物前體。通過SEM觀察了不同反應階段下的二次晶體的形態成長,同時用SEM、TEM和HRTEM觀察了單個NCM-H納米片樣品的正面和側面,發現了明顯的各向異性。并證實了納米片的側平面屬于{010}晶面[圖3(d)],說明鋰化反應后,材料的電化學活性明顯新增了。
圖3球磨GO的SEM圖像,球質比為:(a)0.6;(b)1.2;(c)LiMnPO4的TEM;(d)NCM-H的HRTEM
SEM和TEM可以使用環境腔技術(environmental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ESEM)實現原位觀察。而原位觀察要在電池運行過程中使探測電子束進入電池體系,因此在電池設計上和傳統電池差別很大。這一類技術目前沒有在正極表征上進行使用,但在負極的研究中已經開始使用,例如,Zheng等設計了一種原位電池,如圖所示使用環境腔技術,然后Au針尖上固定直壁碳納米管做正極,W針尖上固定Li做負極,另一W針尖用以劃擦Li的表面,保證原始Li暴露出來,使用這個原位裝置觀察充放電循環時的結構演變。后續在正極材料,尤其是單晶結構正極材料的表面行為表征方面將會有潛在的應用前景。Unocic等使用Poseiden500原位微流體電化學S/TEM表征系統,如圖4所示,此系統本質上是一個密封在TEM支架端的三電極微流體電化學電池。該支架集成了微流體輸送系統和電氣觸點,能控制電解液的輸送并進行實時的電化學測量。制作的微型器件以玻璃碳和鉑微帶為電極,并以SiNx作為觀察窗口。
圖4(a)SEM原位電池裝置示例;(b)TEM原位電池裝置
1.2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
STEM是既有透射電子成像模式又有反射電子成像模式的顯微鏡,其成像使用的是掃描聚焦入射電子束。STEM被認為是材料表征的有力工具,特別是在畸變校正器出現后,大大提高了STEM的分辨率。基于STEM,Pennycook等提出了STEM的高角度環形暗場(HAADF)成像技術,以獲得原子序數(Z)比較度,顯著提高了研究時對圖像的理解能力,同時HAADF對樣品的厚度也并不敏感。而Okunishi等報道了一種新型的成像技術,稱為環形光場(ABF),能夠同時對輕重粒子成像,填補了HAADF在表征輕元素方面的短板。HAADF和ABF成像由于其高分辨率和易于解釋的圖像比較度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HADDF模式受電子散射功率的影響,在表征輕元素方面受到限制,而ABF模式則可以同時探測輕、重元素,相比于HADDF模式有其獨到的優點。目前,HADDF和ABF模式下的STEM在正極材料表征、電化學反應機理研究、物化性質變化、鋰離子電池設計等方面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而就原位檢測而言,STEM使用的電池裝置和SEM、TEM的電池裝置大致相同。
Zheng等使用HADDF-STEM觀察鋰離子電池中LMR(Li[Li0.2Ni0.2Mn0.6]O2)正極的顆粒在循環過程中的堆積和排列的變化,同時結合EELS表征分析其中重要的化學信息。經過10次充放電循環后就在材料中發現了缺陷尖晶石結構和無序巖鹽結構的存在[圖5(a)],而經歷了100次循環后的樣品,其表面10nm厚度的材料都轉變為了無序巖鹽結構,通過HADDF-STEM觀察已經很難區分Li層和過渡金屬(TM)層。Qing等采用熔融NaCl對Li2MnO3處理,得到表面擁有梯度Na+濃度的大顆粒富鋰層狀材料。對該材料使用HADDF-STEM和ABF-STEM進行表征,前者對重元素敏感,而后者對輕元素敏感。通過對充電前后樣品的ABF-STEM的強度譜線比較就可以觀察Li層中Na的分布情況[圖5(b)],最終確認Na+在材料表面的分布,其釘扎效應穩定了富鋰層狀結構。
圖5(a)LMR的HADDF-STEM圖像,箭頭顯示缺陷尖晶石結構與空的16c八面體位點;(b)處理后Li2MnO3的ABF-STEM圖像;(c)薄膜V2O5正極循環各階段的AFM圖像
1.3原子力顯微鏡
AFM是一種掃描探針顯微鏡,重要利用針尖原子和樣品表面原子間的范德華力獲取樣品的表面形貌信息。AFM是由Binning等于1986年以STM為基礎發明的成像技術。與SEM等依靠電子的表征方法相比,AFM能夠觀測非導電的樣品,因而具有更廣泛的適用性。AFM重要有3種工作模式:接觸模式、輕敲模式和非接觸模式。三者的分辨率依次由高到低。AFM的空間分辨率能達到10-11m,而且研究正極材料時容易實現原位觀察,因此在正極材料研究中有獨特的用途。Cohen等使用原位AFM觀察V2O5薄膜正極循環時的表面變化,以LiPF6和LiClO4為電解質添加劑比較,通過AFM發現LiPF6溶液中有納米尺度的顆粒沉積在薄膜V2O5晶界上[圖5(c)],其存在阻礙了鋰離子進入正極本體。
原位AFM檢測也要特殊構型的電池,便于獲得實時的電化學行為監測數據。圖6展示一種原位AFM的電池裝置,可以控制電解液的輸送和導出,同時采用環形設計的工作電極,以新增電極暴露在電解液中的面積,防止電解液滲漏,保證電化學反應的穩定進行。AFM頂端可作為微加工工具對電極表面進行局部操作,如用刮劃的方式測量SEI或其他薄膜厚度。
圖6原位AFM電池裝置示例
1.4冷凍電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冷凍電鏡(Cryo-EM)在電化學領域內的使用。冷凍電鏡原本多應用在生物領域,為了最大程度降低電鏡的高能電子束對生物大分子結構的影響,實現對生物大分子的高空間分辨率觀察。這一技術被Cui等首次用來觀察鋰金屬電池枝晶的行為。鋰枝晶受高能電子束照射容易出現結構破壞,而且電池拆卸到轉移至電鏡觀察的時間也會造成金屬鋰發生氧化,影響表征。而使用冷凍電鏡則將樣品快速放入液氮冷卻,保持了樣品的表面形貌,并且能對其作高清的電鏡觀察。
除鋰枝晶之外,冷凍電鏡也能促進鋰離子電池電極的表面和薄膜等問題的研究,甚至做出原子尺度的分析。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的Alvarado等引入了一種結合雙氟磺酰亞胺鋰鹽(LiFSI)的單砜溶劑的無碳酸鹽電解質,并通過Cryo-TEM觀察該電解質和傳統電解質的正極-電解質界面相(CEI)。結果表明,傳統碳酸鹽電解質形成的CEI在厚度上明顯不均勻,無法保證電極原有的形狀,此外還有部分正極暴露在電解液中;而LiFSI-單砜電解質形成的CEI厚度均勻,覆蓋也更全面,供應了更好的表面穩定性。雖然冷凍電鏡目前在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表征應用還比較少,但相信在界面和CEI形貌研究上Cryo-EM會有其獨特的優勢。
2結構表征分析方法
通過不同的射線或粒子對材料的衍射可以得到正極材料的結構信息,不同的衍射表征方法擁有不同的特點,得到的結構信息和典型的物質元素各有差異,在實際研究中要將各種方法結合使用、相互印證,才能得出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精細結構及其循環過程中的變化情況等。目前重要使用的表征材料晶體結構的重要有XRD、中子衍射(ND)、選區電子衍射(SAED)等,同時還有依靠同步輻射衍生或增強的各種表征技術。表2中列舉了近年一些研究中的結構表征工作。
表2近年研究中的結構表征
2.1X射線衍射
X射線衍射是將X射線射入待測樣品中,假如樣品為長程有序的晶體結構則會發生衍射,在不同的照射角度下出現強度不同的衍射峰,衍射峰在空間分布的位置和強度與受照射的樣品的晶體結構密切相關,XRD廣泛用于研究正極材料的相變。由XRD反映的結構信息是一個平均的統計結果,是對材料的整體的結構分析。分析XRD數據,可以獲得材料的晶體結構、結晶度、晶格參數、結晶取向等參數。XRD雖然是傳統的結構表征方法,但非常有效。目前XRD儀器的分析精度不斷新增,空間和時間分辨率都在提升。而有關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XRD也可用于其原位研究,設計原位池時,以高透過性材料對檢測裝置進行封裝,監測充放電過程中的鋰離子電池正極結構的變化。
Schipper等使用XRD表征Zr4+摻雜的LiNi0.6Co0.2Mn0.2O2在不同溫度下熱處理后的情況[圖7(a)],發現600℃、700℃和800℃熱處理后材料的Li和TM層之間存在高度的陽離子混排。700℃處理后的材料中Li層中TM離子的比例高達0.25。而900℃下則可以得到理想的陽離子排序的層狀材料。Shi等通過原位XRD觀察高Ni的正極材料0.5Li2MnO3·0.5LiNi0.8Co0.1Mn0.1O2(LL-811)的電壓衰減機理,發現Ni作為穩定劑,抑制了活性Mn3+帶來的Jahn-Teller效應,改善d-p雜化,有助于穩定層狀結構。Ni離子可以在過渡金屬層和中間層之間遷移,防止尖晶石結構的形成,減少了電壓衰減。Kondrakov等從晶體學和微觀結構的角度對NCM111和NCM811的循環容量衰減機制做出比較和研究。使用原位XRD分析發現兩者在循環電壓為3.0~4.3V時的晶胞體積變化分別約為1.2%和5.1%。并通過SEM觀察到顆粒體積收縮,并且NCM811有明顯的微裂紋。分析得出NCM811表現出的加速老化和沿晶斷裂導致的二次粒子解體有關,而這是由原生晶界處的機械應力驅動的。以原位XRD對不同成分的富鎳NCM檢測,探究其容量衰減機制,Ryu等發現陰極中放電后粒子的c軸晶格參數明顯小于充電前初始值,并且粒子朝充電端收縮,收縮程度隨著Ni含量的新增而上升。富鎳的Li(NixCoyMn1-x-y)陰極材料,在x<0.8時,容量衰減重要由表面逐漸退化導致;當x>0.8時,充電端附近的相變則引起了突然的各向異性收縮(放電時表現為膨脹)。
圖7(a)原始NCM622和Zr摻雜后的材料的XRD圖像[48];(b)Rietveld細化的放電后電池的高分辨率中子衍射圖譜
對原位X射線檢測技術而言,實驗用的電池要一個窗口使X射線通過,這就要特殊構型的電池。但電池設計考慮表征時也要盡可能減少對電池反應的不利影響,電池堆疊不緊密或者窗口透射X射線導致電導率差都會影響電池反應。阿貢國家實驗室的Borkiewicz等設計了一種AMPIX電池(圖8),能在不影響電池運行的情況下允許多種X射線表征,包括XRD和XAS等表征技術。電池裝置幾個重要部件包括杯形主體、位于頂部和底部電極、X射線窗口和一個扁平的環形墊圈。
圖8(a)AMPIX電池裝置示意圖;(b)AMPIX電池裝置實物圖
2.2中子衍射
原理上,X射線衍射是X射線和電子相互用途出現的,原子序數越大則核外電子更多,將會增強X射線的散射,影響XRD的檢測精度。中子衍射則是與原子核相互用途,因此相有關X射線,用中子作為衍射光源檢測結果會更加穩定。中子在不同原子核上的散射強度不是隨原子序數單調變化的函數,而是一個特定的值,因此中子特別適合于確定點陣中輕元素的位置和原子序數鄰近元素的位置。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的鋰元素尤其多,因此中子衍射很適合對電池中的鋰元素進行檢測表征。同時,中子擁有比X射線更強的穿透能力,可以完成一些X射線衍射無法完成的操作。近年來,中子衍射技術在鋰離子電池材料研究中的應用很多。
Goonetilleke等對不同成分的NCM進行中子衍射分析,發現循環過程中正極的晶格參數a和c間的增減關系近乎線性相反。充放電時,NCM811的晶格參數變化最大,而含錳量中等的NCM442和NCM541最低。但在保持4.7V恒電位時,NCM541的晶格參數變化最大,NCM811和NCM111的變化最小。依靠高強度、高分辨的中子衍射技術,Bobrikov等對以LiNi0.8Co0.15Al0.05O2為正極的電池的行為做出研究。通過中子衍射數據的精細化[圖7(b)],確定正極的脫鋰度。觀測到晶胞參數、原子間距和面層間距對正極鋰含量的非線性依賴關系。Boulet-Roblin等使用原位中子衍射,分析正極材料LiNi0.5Mn1.5O4在長期循環中的晶體結構的變化。獲得的數據表明電池中的Li含量不足導致了電化學性能的衰退,但并沒有觀察到電池中正負極的結構損傷,因此Li損失可以歸因于副反應對Li的消耗。分析循環100次后的正極,他們發現約1/3的Li都損失在SEI的形成和電解液的副反應上,同時晶格參數也有減小。他們認為這種變化與鎳的氧化狀態和鎳氧鍵長相關。
中子衍射實現原位檢測有其固有的難點,電池的外殼、電解液對中子有強烈的散射,而隔膜、薄膜電極和黏結劑等都會出現背景噪聲,因此很難得到理想的Rietveld精修數據。但中子衍射對鋰離子運輸機制的表征有非常獨到的優勢,因此很多工作也在嘗試克服這些困難。Boulet-Roblin等設計了一種新型的柱形電池,適用于原位中子衍射分析,而且允許Rietveld精修分析,其結構如圖9所示。相較于一般的圓柱電池,Boulet-Roblin設計的電池用鋁外殼取代鐵外殼,采用氧化鋁和PET復合的隔膜取代聚丙烯隔膜,減少黏合劑和導電添加劑并新增活性物質,最后用氘溶劑的電解質取代了有機電解質。
圖9原位中子衍射電池示例
2.3選區電子衍射
SAED一般是在TEM儀器上做的,借助設置在物鏡像平面的選區光欄,可以對出現衍射的樣品區域進行選擇,并且對選區范圍的大小加以限制,從而實現形貌觀察和電子衍射的微觀對應。入射電子在與晶體用途后,其中發生彈性散射的電子因其波動性發生了干涉,在某些方向上加強而某些方向上削弱。SAED可以通過分析衍射環與中心的距離來確定其所屬晶面,同時可以確定物體的結構特點、晶體取向以及原子的位置信息等。
Mohanty等采用原子層沉積(ALD)的方法將Al2O3包覆在NCA表面,并使用高分辨率的TEM和SAED表征[圖10(a)]。將未包覆的NCA與包覆Al2O3的NCA在1C充放電速率下循環100次后比較。結果表明,未包覆的NCA粒子在循環過程中發生開裂,而包覆的NCA則沒有觀察到明顯裂紋。并且Al2O3的包覆阻礙了NCA層狀結構向尖晶石結構的轉變。
2.4同步輻射
同步輻射是速度接近光速的帶電粒子在磁場中沿弧形軌道運動時放出的電磁輻射,其用于材料的結構分析表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同步輻射光源有高亮度、高通量和高準直等優點,同時其波長覆蓋區間極寬,具有從遠紅外、可見光、紫外直到X射線范圍內的持續光譜。這些特性不僅使基于同步輻射的X射線技術能得到高分辨率圖像,還能表征材料的內部結構,甚至進行三維結構的表征。但要注意高強度的X射線會對材料的結構造成損傷,影響表征的有效性。
基于同步輻射的X射線技術能進行傳統的X射線表征,如X射線衍射、X射線熒光分析(XRF)等;也能進行一些特殊的表征,如X射線吸收譜、X射線衍射計算機斷層掃描(XRD-CT)、透射X射線顯微等。依靠原位同步輻射XRD,Kleiner等對富鋰的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Li1.17Ni0.19Co0.10Mn0.54O2進行表征,結合差分傅里葉數據分析解釋其高容量和低循環性能。發現主體結構中不可逆的過渡金屬和Li發生混排,他們認為過渡金屬和Li的混排可能會減小高能NCM荷電狀態下的微應變,從而使脫鋰更完全,但這也可能導致循環穩定性的下降。
XRD-CT研究材料有助于識別材料的顆粒間的化學計量差異、濃度梯度以及顆粒內的相位異質性。而且可以剖析顆粒,進行不同深度的分析。Finegan等通過XRD-CT分析LixMn2O4,發現材料中的不同粒子對鋰化的反應存在很大差異[圖10(b)]。而研究物相質量分數的深度剖面顯示了一個化學計量梯度,在粒子表面Li2MnO3有更高濃度,而粒子內部的Li0.5Mn2O4的占比更高。這就導致循環時不同顆粒間發生的反應不同,脫鋰和容量衰減的表現也不同。
圖10(a)TiO2包覆后NCM的電子衍射圖像;(b)XRD-CT分析LixMn2O4圖像,粒子的異質性
同步輻射探測使用的多是X射線,因此實驗室原位XRD可用的電池構型同步輻射也可以使用。Tan等使用XRD-CT對幾種構型的電池進行原位表征,如圖11所示,左為使用Swagelok模具制作的PFA電池,右為Tan等定制的PEEK電池。相比直接使用的PFA電池,定制的PEEK電池的電極直徑更小,僅為前者的1/4,并且輻射抵抗能力更強。對XRD-CT而言,減小樣品尺寸可以減少檢測所要的時間,而且獲得更高的空間分辨率。雖然PEEK電池的電化學性能和穩定性比PFA電池稍差,但不失為一個合理的折衷。
圖11原位XRD-CT的電池裝置示例
3成分以及價態分析
材料成分的表征研究方法重要有電感耦合等離子體(ICP)、能量彌散X射線譜(EDX)、二次離子質譜(SIMS)、X射線熒光光譜儀(XRF)等。而對元素價態的表征分析手段重要有X射線光電子譜(XPS)、電子能量損失譜(EELS)、X射線近邊結構譜(XANES)、掃描透射X射線成像(STXM)等。這里重要選取幾種介紹其在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的應用和表征。表3中列舉了近年一些研究中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成分及價態的分析表征工作。
表3近年研究中成分及價態的分析表征
3.1X射線光電子能譜
XPS是通過X射線輻照樣品,使得樣品中原子的電子受X射線的能量激發而發射出來,稱為光電子。而且X射線能量高,得到的重要是原子內殼層的電子。測量光電子的能量和相對強度做成光電子能譜圖,即可從中獲得待測物的組成。XPS能夠測定材料表面的組成元素同時也能反映原子的含量或相對濃度,此外還能得出表面的原子價態和能級結構等信息。而除了表面,XPS還能深度剖析內部的元素分布。XPS在正極的表面和涂層的研究上有很多應用。
Liu等使用XPS分析[圖12(a)、(b)]經過Cr摻雜和LiAlO2包覆處理的Li1.2Ni0.16Mn0.56Cr0.08O2,發現Mn4+向Mn3+的轉變被有效抑制。歷經100次循環后的未處理的材料中的Mn4+和Mn3+的占比分別為76.0%和24.0%,循環100次后處理過的材料中的Mn4+和Mn3+的占比分別為82.3%和17.7%。Mn4+能有效抑制層狀材料向尖晶石相轉變,因此這種摻雜和包覆處理能帶來更高的穩定性。
圖12(a)3%LiAlO2摻雜樣本的Mn元素XPS圖譜;(b)為(a)經歷100次循環后的XPS圖譜;(c)沿掃描路徑的過渡金屬L邊EELS譜;(d)Ti摻雜表面改性LiNi0.5Mn1.5O4-δ的EDX圖像
Chen等設計了一種雙導電涂層改性的方法。將聚吡咯(PPy)和Li3PO4的雙導電層包覆在LiNi0.8Co0.1Mn0.1O2制成復合正極材料。使用XPS分析正極材料中各元素的化學狀態,發現包覆Li3PO4和PPy雙電層的樣品的Ni、Co、Mn離子的表面結構環境幾乎沒有變化。雙導電層的包覆可以顯著提高正極材料的離子電導率,減少HF的出現。而PPy層可以引導形成均勻的膜,彌補Li3PO4涂層缺陷,同時其彈性還能緩解內部壓力,減少內部裂紋的出現。
3.2電子能量損失譜
EELS是利用入射電子在材料表面的非彈性散射帶來的能量損失分析元素的成分。通過非彈性散射電子的能量損失分布,也能得到相應位置上的元素組成。通過對EELS數據進行密度泛函數(DFT)擬合,可以獲得元素價態甚至是電子態等信息。EELS常用來進行元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時也能得到元素成分在材料中的分布情況,而且更適合分析輕元素。
Lin等使用EELS[圖12(c)],同時綜合XAS、ADF-STEM和透射X射線斷層掃描分析分級噴霧熱解技術制備的LiNi0.4Mn0.4Co0.2O2,發現其顆粒上呈現出局部元素偏析的情況,表面貧鎳、富錳。而與傳統的共沉淀法制備的元素均勻分布的LiNi0.4Mn0.4Co0.2O2比較,分級噴霧熱解技術制備的NCM442的表面擁有更好的表面重建電阻,從而說明一定的金屬元素偏析對正極材料電化學性能可能會有正面的影響。
Hu等結合高分辨率的EELS和XAS技術,研究LiNi0.6Mn0.2Co0.2O2的電荷補償機制和內部、表面結構的變化。發現多次循環后的NCM粒子表面存在大量的過渡金屬元素還原,并且過渡金屬占據了鋰離子通道,這與從層狀結構到巖鹽結構的轉變相一致。而根據XAS的數據分析,過渡金屬在表面上的還原性比在內部的還原性更高。
原位EELS往往配合原位的TEM或STEM使用,能夠獲得時間分辨上的元素信息。Meng等設計了一個LiCoO2/LiPON/Si薄膜微電池,使用原位的STEM-EELS研究其鋰離子運動和電荷轉移機制。
3.3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
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EDX)通常借助電子顯微鏡使用對樣品執行微區成分分析,依據元素特點X射線的波長和強度,來檢測樣品中不同元素的相對含量和分布情況。EDX的探測效率高,操作簡單,而且對樣品表面沒有特殊要求。但EDX的分辨率較低,并且只能分析原子序數大于11的元素,同時常用的Si探頭必須要保持在低溫狀態下工作,操作上有所不便。
Ulu等就使用EDX和STEM對Ti摻雜表面改性LiNi0.5Mn1.5O4-δ進行分析,探討水解-冷凝方法對LNMO表面的Ti陽離子修飾最合適的工藝參數。發現500℃燒結的材料的表面富集Ti而內部的Ti含量很少[圖12(d)],防止了Ti進入內部造成電化學性能降低,同時又改善了表面的性能,形成了電極活性材料和電解質間的保護層,有效保護原本的尖晶石結構。
3.4X射線吸收譜
根據吸收邊的相對能量范圍不同,XAS可以分為兩類,一是X射線吸收近邊結構(XANES),其范圍從吸收邊以下幾eV到吸收邊以上約50eV;二是擴展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EXAFS),從吸收邊以上約50eV擴展到多達1000eV。兩者的應用情況有所不同:XANES能從正極材料中分析得出所探測元素的價態的變化、位置結構對稱性以及它們所成的共價鍵的情況;而EXAFS則用于研究反映材料的近程局部結構,通過數據分析可以得到徑向分布、鍵長、有序度以及配位數等信息。而根據絕對能量的不同,XAS又可分為軟XAS和硬XAS,硬XAS的穿透能力更強,可以實現深度觀察和原位觀察;而軟XAS對電子結構更為敏感,可以獲得精確的價態。值得注意的是XAS作為一種原位分析手段,通常要同步輻射的強光源才能實現。
Wandt等用原位的XANES研究NCM為電池正極的鋰離子電池中的過渡金屬元素在工作時的溶解和沉積的問題。當電位超過4.6V時,Mn的溶解速率迅速新增。在原位觀察時,無論充電狀態如何,石墨電極上沉積的Mn的價態始終為+2;然而同樣的電極之后再用非原位觀察卻發現了0價Mn的存在。說明即使在氬氣填充的手套箱中Mn2+還是不可防止地被還原了。
Lee等提出一種在無序巖鹽結構中以高價陽離子摻雜的策略,同時用F取代O,并將可逆的Mn2+/Mn4+氧化還原對加入體系。通過XAS表征材料[圖13(a)、(b)],發現高價陽離子取代和F-取代O2-的組合策略有效降低正極材料中的錳價,而Mn的存在則可以抑制O在循環時的氧化還原能力,計算表明平均化學價態大約為Mn3.5+和O1.8-,獲得高容量和能量密度時還提升了電極的穩定性。
圖13Li2Mn2/3Nb1/3O2F的(a)MnK-edgeXANES圖譜;(b)OK-edgeXANES圖譜;(c)AAS分析獲得的元素相比較值
XAS的原位表征使用的電池裝置和前面的X射線表征技術的相似,都要考慮X射線的透射以及對電池運行的影響等。阿貢實驗室的Chupas等設計了一種RATIX電池,允許X射線在平行于電極堆的平面內透射。電池(圖14)幾個重要部件為電極堆、密封管、兩個電極銷、固定螺釘、底座和頂部組件以及校直銷。可以用于原位的XAS和X射線散射等。
圖14原位X射線表征的電池裝置示例
3.5電感耦合等離子體
ICP是一種通過等離子體源分析物質的組成元素和含量的方法。根據檢測方式的不同,ICP檢測可劃分為ICP-AES(atomicemissionspectroscopy)、ICP-MS(massspectrometry)兩種方法。ICP-AES的原理是根據原子或離子在激發態回到基態或是電離的過程中能夠發射特點的電磁輻射,分析這種電磁輻射就能對元素作定性和定量分析。ICP-MS原理則類似質譜,運動的離子因其質荷比(m/Z)大小分離并被記錄信息,從而獲得元素信息。
Kim等采用Cu(NO3)2溶液為溶劑,攪拌制作核殼結構的LiCoO2。通過ICP-MS觀測到隨著攪拌時間延長LiCoO2中Cu的相對摩爾比會逐漸增大[圖13(c)]。結合XRD、XPS和TEM觀察,確認在LiCoO2顆粒表面選擇性地合成了一種用Cu2+取代Li+的結構,其強度非常高,而LiCoO2仍保持其層狀結構。
3.6原子吸收光譜
原子吸收光譜(AAS)的基本原理是氣相中待測元素的基態原子對發出的該原子的特點輻射出現共振吸收,而吸光度則與氣相中的待測元素原子的濃度成正比,由此測定待測元素的含量。按照原子化技術的不同,分為火焰原子吸收法(FAAS)和石墨爐原子吸收法(GFAAS)。使用AAS分析待測物質的元素組成的靈敏度高,且方法簡單。但是因為吸收光譜的局限,AAS不易進行多元素分析,而且高熔點物質、非金屬元素測定相對困難。一般來講在正極材料分析中多用于測定成分和相對含量的變化,確保獲得理想的化學計量比。
4成鍵和官能團分析方法
分析元素間成鍵以及官能團的研究方法重要有FTIR、Raman光譜以及NMR。表4列舉了近年一些研究中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成鍵和官能團的分析表征工作。
表4近年研究中成鍵和官能團的分析表征
FTIR的原理是基于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的紅外線從而引起分子的振動能級和轉動能級的躍遷,通過對紅外線的吸收情況的分析就能獲得分子中的獨特信息,獲知分子中含有的化學鍵和官能團。Tu等通過FTIR[圖15(a)]和氣相色譜法(GC)表征,發現電解液添加劑亞磷酸三乙酯(TEP)與活性氧優先結合有利于抑制析氧,并且參與反應得到的正極薄膜可以抑制電解液的分解,保護層狀富鋰氧化物不被破壞。
圖15(a)LRO電極的FTIR圖像;(b)循環前后比較的Li1.2Ni0.16Mn0.56Co0.08O2拉曼圖譜;(c)鋁含量對NCM523中鋁的局部結構影響的NMR圖譜
Raman光譜是一種散射光譜,基于印度科學家Raman所發現的拉曼散射效應而發明。分析可得到分子振動和轉動等方面的信息,并從中總結成鍵和官能團的情況。Chen等使用原位的表面增強Raman光譜(SERS)對鋰離子CEI的動力學演化做出研究。觀察到CEI物質中存在酯鏈和醚鏈。Nayak等使用Raman光譜對循環后的Al摻雜的Li1.2Ni0.16Mn0.56Co0.08O2電極的結構分析,光譜中并沒有尖晶石對應的峰出現[圖15(b)],說明Al摻雜能抑制循環時的層狀結構向尖晶石的相轉變,從而穩定層狀結構。EIS也發現鋁的摻雜有表面效應,且長時間循環的鋁摻雜Li1.2Ni0.16Mn0.56Co0.08O2正極材料的電極阻抗變化不大。
NMR是使用頻率為MHz級別的電磁波照射分子,使磁性原子核在外磁場中發生磁能級的共振躍遷,并獲得吸收信號,得出一個射頻輻射吸收的光譜。獲得NMR信號要核子數為奇數的原子。NMR具有高的能量和空間的分辨能力。此外基于NMR的核磁共振成像(NMRI)也在分析電池電極時使用。NMR中的魔角旋轉核磁共振譜(MASNMR)可以定性、定量地表征Al的配位信息,分析其在晶格中的用途,這對NCA正極材料的研究來說很有意義。Dogan等就使用27AlMASNMR直接觀察NCA正極材料中的Al晶格環境[圖15(c)],得知對NCA而言,晶體中的Al更傾向于和6個Ni配位,成蜂巢狀,而新增Co的含量會新增鋁的位錯。而Al含量增大會使鋁酸鹽增多,出現偏析傾向,同時分析得知NCA中Al的在晶格中的最大占有率約為5%。Yim等使用硼酸三苯作為添加劑改善CEI性能,使用原位NMR分析硼酸三苯對殘鋰清除的影響,硼酸三苯參與反應的CEI層抑制了電解液的分解,從而增強了電極表面的穩定性。
原位NMR可以觀察反應過程中樣品的結構和官能團的改變,但現有的原位NMR在檢測鋰離子電池時存在一些挑戰,如信號位移范圍大、樣品所處環境改變、NMR信號展寬、NMR-EC電路干擾等。劍橋大學的Pecher等將原位NMR與自動調諧匹配循環器(automatictuningmatchingcycler,ATMC)結合使用,這種裝置(圖16)大大提高了原位NMR在鋰離子和鈉離子電池中的表征質量。相較于其他核磁共振探頭,結合了ATMC的原位NMR的重要特點是其核磁共振探頭能夠即時校準諧振電路,以及射頻線圈內部電化學電池的直接且高度屏蔽的連接。
圖16帶ATMC的原位NMR裝置示例
5其他分析方法
除前述的研究方法之外,還有一些正極材料的結構和界面表征研究方法,如電化學石英微晶天平(EQCM)、微分電化學質譜(DEMS)、共振非彈性X射線散射(RIXS)和電子自旋共振(ESR),以及X射線三維成像、X射線Raman光譜等方法。
EQCM的理論基礎是石英晶體的壓電效應,石英晶體振蕩片上吸附或沉積時,晶體振蕩頻率發生變化,它與晶片上沉積物的質量變化有簡單的線性關系,這可以應用在電化學沉積的過程中觀察電極的質量變化,對研究界面行為尤其方便。同時Shpigel等基于耗散因子檢測電化學石英微晶天平(EQCM-D),提出一種原位的水動力光譜。這種方法對電池電極的孔隙體積和外表面的變化異常敏感,具有同時跟蹤電極的界面可靠性和機械穩定性的潛力。
DEMS是將電化學技術和質譜技術結合發展出來的一種原位電化學表征手段,可用于檢測固體電解質界面(SEI)形成和電極反應過程中出現的氣體產物。Zheng等對Li[Li0.2Mn0.54Ni0.13Co0.13]O2進行AlF3包覆處理,使用原位DEMS研究AlF3涂層對電極材料Li[Li0.2Mn0.54Ni0.13Co0.13]O2反應出現的O2和CO2氣體產物的影響(圖17)。發現AlF3作為電極表面的保護層,能將高電位循環工作時生成的高活性氧原子轉化成低活性的氧分子,改善電極的電化學性能。
圖17(a)原始Li[Li0.2Mn0.54Ni0.13Co0.13]O2和(b)涂覆AlF3后的DEMS圖像
RIXS是一種較新的X射線譜學探測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同步輻射的原位探測手段。通過探測散射光子的能量差和動量差,RIXS能給出材料本征激發的信息,可以用來研究導帶、價帶及低能激發態電子結構信息。ESR則是靠電子的順磁共振吸收為基礎進行材料分析的技術,能夠檢測不成對電子的信息,而正極材料中常有的過渡金屬元素就具有不成對的電子,同時ESR還能對一些基團進行結構表征。
6一些表征方法的聯合使用
表征技術在不斷改進,表征要求也在日益提高。電池正極性能的改進必須深入了解電池運行的機制,而運行機制的研究則要綜合使用不同的表征技術,在不同的維度和層面上解釋正極發生的變化。近年來,研究工作更加傾向聯合使用各種表征技術以開展鋰離子電池相關研究,因此本部分總結了國內一些表征技術聯用的相關工作。
XRD和SEM是十分常見的聯合使用的表征技術,而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研究方法獲得的信息在材料表征上可以互為補充,而不僅限于結構和形貌,比如ICP就常被用于確定材料的組成。袁琦等通過水熱法制備鐵摻雜的V6O13,通過XPS分析材料表面原子價態,并用EDX定量分析材料的化學組成,探討了隨著Fe含量對電極材料的微觀粒子形貌和元素化學價態的影響。摻雜樣品的納米片堆垛單元排列有序,且納米層片的間距大;未摻雜的樣品則相反。而摻雜樣品的電化學性能明顯好于未摻雜樣品,首次放電比能量為433mA·h/g,100次循環后的容量保存率為47.1%。郝小罡及其同事采用溶膠-凝膠法制備Na3V2(PO4)2F3/C復合材料,并聯用同步輻射的原位XRD和MASNMR研究了該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的結構變化以及Li/Na嵌入-脫出過程。發現第1次充放電循環過后會生成LixNa3-xV2(PO4)2F3,而之后的充放電過程中發生的則是Li+和Na+的共嵌入-脫出。馬天翼等使用中子成像和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X-CT),配合電化學測試的方法從不同角度研究了輕度過放電積累對動力鋰離子電池造成的性能以及安全性劣化。
此外,還有一些經常聯用的技術,甚至會被集合到一臺儀器上,比如EDX和SEM、TEM、STEM等的聯用,液相色譜-質譜聯用(LC-MS)、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GC-MS)以及AFM-Raman聯用等。蘇岳鋒等就使用SEM-EDX的聯用表征方法,獲得了ZrO2包覆的LiNi0.8Co0.1Mn0.1O2材料中各種元素的分布圖像,直觀地分析元素的相對濃度,元素分布均勻而ZrO2也確實很好地包覆了材料。
7結語
鋰離子電池的應用目前已經涵蓋人類生出現活的各個方面,而更高性能的鋰離子電池已經成為普遍而迫切的需求。而正極作為限制電池性能提升的關鍵部件,當前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試圖獲得更為先進的正極。正極材料的電化學性能和多種物理化學性質密切相關,因此結合使用不同的表征技術對正極材料的本體結構、衍變以及表-界面行為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現在的研究基本不會使用單一的表征方法,雖然有些技術常常使用,但也會采用其他技術作為補充和印證。而研究人員也要綜合考慮要關注的科學問題和要驗證的焦點,即抓住事物的重要矛盾,才能更高效地解決問題,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各項性能。
7.1顯微成像方法
依靠粒子間相互用途或者光束探測獲得表觀信息,顯微成像已經并且擁有極高的空間分辨率,在正極材料的顆粒和外觀表征上有廣泛的應用,而且使用起來直接快捷。但是本身仍然存在一些缺點:①傳統的顯微成像的測試是非原位的,測量之前樣本要經歷清洗、抽真空等過程,可能會導致電極材料與空氣中的氧氣或水分子反應,改變樣品本身的表面形態;②觀測能力受限于材料的外表面,因此進行原位的顯微觀察必須使用開放結構的電池體系,這也會給電池運行和形貌變化帶來干擾;③追求高空間分辨率不可防止用到高能光束或者電子束,會破壞一些脆弱但可能極為關鍵的結構形貌,影響成像或信息失真。
7.2結構表征分析方法
材料結構表征常用粒子或光束的衍射表征,如使用X射線、中子和電子探測。XRD相對其他方法而言,最大的優點是能準確地測定晶格參數,尤其是高能同步輻射的XRD在這一方面有獨特的優勢,當前的晶體結構信息庫中的晶格參數多數采用的就是XRD測量的結果。而中子衍射在這一點上的表現就不太理想,中子衍射具有的優勢是對原子核和磁性結構敏感性。中子對較輕的元素以及同位素的散射很強、分辨能力很高,在鋰離子電池中則表現出對鋰元素的高分辨能力,因此中子衍射甚至可以用于表征電池中鋰離子的運輸性質。而對磁性材料,中子衍射也可以得到其磁性粒子和磁性結構的信息。電子衍射重要是針對微區結構信息測定的技術,獲得的重要是選定區域的數據,可作為XRD等宏觀區域信息的補充,分析微區內的結構細節如應變分布、成分分布、晶體取向等。
7.3成分及價態分析
材料的成分和化學價分析對了解其性質和工作狀態非常重要,XPS、EELS和XAS常被用來分析物質的元素組成和化學價態。XPS和EELS應用情況相似,但XPS探測深度十分有限,只有數個納米,因此結果易受材料的表面狀態影響。而且定量分析處于某種化學狀態的元素含量時,XPS的數據準確性不足,輕元素的譜線重疊也比較嚴重。EELS常會和HRTEM聯用,其分辨率和精度都要高一些,而且擁有XPS不具備的微區分析能力,但是制樣要求較高,厚樣品多重散射嚴重,背底相對較高。XAS相有關其他技術的一大優點是元素選擇性,使元素原子周圍的化學環境的研究變得更加簡單。
EDX、ICP和AAS重要是表征材料成分,可以用來定量分析物質中元素的化學計量比。EDX在其中定量能力是最差的,而且一般EDX表征都是SEM、TEM等自帶的,因此樣品可能無法反映整個材料的元素分布情況,但EDX映射可以看見元素在局部的分布情況。ICP和AAS兩者都能精確定量物質成分,但ICP的檢出限更低,并且能進行多元素分析。
7.4成鍵和官能團分析
FTIR、Raman光譜以及NMR都能分析材料中的化學鍵和官能團情況。FTIR和Raman光譜獲得的信息非常接近,但是FTIR是吸收光譜,Raman光譜是散射光譜,因此FTIR的信息來自于極性基團的非對稱振動,而Raman光譜常用于研究非極性基團與骨架的對稱振動。此外FTIR的檢測對象不能是水溶液,因為水的極性非常強,Raman光譜檢測卻不受水的極性的影響。NMR可以得到詳細的原子水平的信息,但是相比于FTIR和Raman光譜,NMR的靈敏度較低。
在進行正極材料表征的時候,過去重要關注的是空間上的精度,最近表征技術對時間維度也開始重視起來,因此對過程的解析也逐漸清晰起來。隨著材料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對材料工作的各個階段的分析闡述都會趨于更加完善,這也要求我們加強檢測儀器的聯合使用和檢測裝置的巧妙設計,從更多的維度、更深的層面解析正極的工作過程及其性能的衍變。顯然,一些表征技術在電化學領域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比如冷凍電鏡和XRD-CT。冷凍電鏡能夠幫助實現監測以前不能被完整觀察到的鋰枝晶和SEI等,并且獲得了更高的分辨率;而XRD-CT則可以獲取材料在三維空間方面的結構信息。這些技術將顯著拓展電池領域研究的維度和深度,為關鍵技術的研究攻關供應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引用本文:牟粵,杜韞,明海等.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本體結構演變及界面行為研究方法[J].儲能科學與技術,2021,10(01):7-26.
MUYue,DUYun,MINGHai,etal.MethodsofinvestigatingstructuralevolutionandinterfacebehaviorincathodematerialsforLi-ionbatteries[J].EnergyStorageScienceandTechnology,2021,10(01):7-26.
第一作者:牟粵(1997—),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先進化學電源,E-mail:muyuedeed@hotmail.com;
通訊作者:邱景義,博士,重要研究方向為能源材料與先進化學電源設計,電能源特種應用,E-mail:qiujingyi12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