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647次 | 2018年06月04日
報廢電動汽車應該怎樣進行處置
編者按:仍處于迷茫階段的電動汽車行業,各領域責任尚不明確,產業鏈條也未初步形成,在第一批電動汽車報廢潮即將來臨之際,形勢不容樂觀。報廢車“黑市”盤根錯節,報廢汽車違規拆解,正規汽車拆解廠將如何應對?動力電池回收難題待解,報廢電池將何去何從?迷茫時期責權不明,各方勢力應怎樣合作達成共贏局面?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近日采訪了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報廢車回收拆解與再利用分會秘書長張瑩。
電池閉環系統解回收難題
中國能源報:2013年銷售的電動汽車是否已進入報廢期?動力電池報廢后怎么處理?
張瑩:從去年開始已有電動汽車進入報廢期,但數量較少。目前市場對動力電池的處理遵循“先梯次利用,再拆解回收”原則。按規定,報廢汽車廠沒有處理電池的資格,只能拆卸和收集。拆卸下來的動力電池主要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梯次利用,主要是針對安全性能良好的動力電池,進行拆解、分選、打包與檢測等工藝處理,在儲能與低速電池車領域梯次利用;二是資源循環利用,主要是針對沒有梯次利用價值的動力電池,利用資源再生技術實現正負極材料再生,提取鈷、鎳、銅等貴重金屬。這是下一個階段的企業負責的事,拆卸和拆解是兩個概念。
中國能源報:政策要求車企來負責回收報廢電池,但是車企并不負責電池的生產和再利用,車企有沒有必要參與到回收環節里來?
充電溫度:0~45℃
-放電溫度:-40~+55℃
-40℃最大放電倍率:1C
-40℃ 0.5放電容量保持率≥70%
張瑩:由于生產者責任延伸制,車企必須承擔逆向物流的責任。作為報廢車拆解行業的服務協會,我們希望能夠將跟蹤報廢車資源做好產業對接服務,但由于目前新能源電池梯次利用仍屬于探索階段,市場尚未成熟,對于電池的余能檢測和梯次利用我們只能輔助。對生產企業來說,尤其是電池生產企業,回收代表著資源的掌握,回收端能掌握在他們手里是一件好事。
電池從生產到回收的閉環,對我們這個領域來講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只有機制相對成熟,才能避免社會所擔心的問題。
中國能源報:形成較成熟的閉環系統需多久?
張瑩:目前形成閉環還缺失很多東西,比如汽車產品和主機廠之間的責任劃分、回收參與角色等。按照管理辦法,電池屬于有償回收,需要主機廠從汽車報廢拆解廠采購電池,但這個環節誰來負責?主機廠是委托第三方還是親自回收?這些問題現在還不清晰,只能從大方向做引導。
中國能源報:建立閉環體系最大的阻礙是什么?
張瑩:我認為是政策和頂層設計。市場參與者的責任和義務劃分不明確,市場缺少合規的參與者,尚未形成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
非法拆解責罰不明
中國能源報:目前正規拆解廠的回收狀況不容樂觀,據統計回收率尚不足30%,您認為正規報廢車企業應該怎樣做才能提高回收率和利用率?
張瑩:報廢車行業發展至今,市場上最大痛點是回收量低,回收價格沒有競爭優勢,靠補貼過日子仍是行業常態。正規報廢車企應該合理設置回收網點,并根據汽車殘值和可循環的價值靈活定價,提高企業的拆解能力,將報廢汽車進行精細化拆解和分類來提高產值。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創新回收模式與交易模式,積極參與市場競爭。
除了企業,還應加強報廢車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目前非法拆解的代價太低了。對報廢車非法拆解的處置不夠清晰,不能做到有法可依。
中國能源報:有機構預計,2018年,我國廢舊汽車報廢量將突破700萬輛,2019年有望超過1300萬輛。面對這樣的現狀,汽車報廢市場勢必走向精細化拆解、合理化循環的路線。您認為我國目前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哪些進展?
張瑩:新版《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有望在今年出臺。新管理辦法的出臺與實施,將進一步推進報廢汽車回收行業的體制改革,引導報廢車行業走向有序化、規范化、市場化的發展模式,推動報廢汽車拆解走入正軌,求根治本。與此同時,上海臨港、長沙、張家港與河間四大國家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的建立,促進了再制造產業發展;鼓勵一批再制造企業先行先試,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企業。
中國能源報:如何進一步推進市場的發展?
張瑩:加強頂層設計,全面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強化汽車生產企業的主體責任,促進報廢汽車合理循環。法律上進一步完善政策法規與管理機制,鼓勵市場化的發展。加強行業監管,嚴厲打擊灰色交易。推進汽車零部件回收利用認證計劃,促進回收零部件自由流通,發揮市場競爭機制,以及合理減少正規報廢汽車企業的稅負等。
共贏局面需多方聯合
中國能源報:您認為在電動汽車領域,車企、車主、充電樁企業和回收企業之間,應該建立一個怎樣的模式才能達成共贏局面?
張瑩:車企、車主、充電樁企業和回收企業共同建立電動汽車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方能形成合作共贏局面。首先,車企要通過聯合回收企業,共同組建電動汽車回收網絡,實現對電動汽車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履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要通過合理的制度如押金制度,促使車主按照規定適時將報廢電動汽車送到汽車回收網點,提高報廢汽車的資源利用率。
中國能源報:目前阻礙該模式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張瑩:市場缺乏約束措施,難以讓車主按照要求主動將報廢電動汽車送到回收網點。車企與回收企業的權責不清晰,導致難以建立統一的動力電池回收體系。
由于早期生產的電池型號與參數并不一致,目前梯次利用所面臨的問題是沒有出臺動力電池的統一標準,想要大范圍集中利用還存在困難。
共贏的局面需要市場多方聯合,做好逆向體系管理,無論是梯次利用還是回收拆解,前提是要監控廢舊電池的流向,確保最終可以集中流入有正規資質的廠家,整個行業在健康有序的機制下運轉,自然就會形成共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