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LARGE | 點擊量:1717次 | 2018年05月31日
簡述中航鋰電的自我蛻變
2017年動力電池行業在波動中向前發展,“老牌勁旅”中航鋰電在挑戰中實現了自我蛻變。
產品方面,中航鋰電持續深耕磷酸鐵鋰電池技術,取得了電池隔膜和正負極材料等多項關鍵技術突破;鎳鈷錳三元體系動力電池具有高安全性、更高的比能量、功率性能優異、使用壽命長等特點。尤其是基于VDA標準尺寸設計,在全球各類車型平臺應用具有廣泛的適配性。
與此同時,中航鋰電堅持“生產一代、研發一代”的發展路線,在現有電池技術的基礎上,對于下一代固態電池與氫燃料電池均有研發技術儲備。
市場方面,中航鋰電在客車領域主要和大客戶合作,未來會維持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加大力度培育乘用車客戶,目前其和國內大多數主流車企都有洽談合作。
除動力電池業務以外,中航鋰電在滿足軍方客戶需求方便表現優異,特種業務有望成為公司新的業績增長點。今年分布式儲能招標明顯增多,公司和國內儲能用戶、建設廠商進行了深入技術交流和對接,為迎接即將爆發的儲能市場做好了充分準備。
智能制造升級規模生產降成本
當前動力鋰電池的規模化生產和先進工藝技術是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鍵因素。目前國內電池企業與國外先進廠商主要差距在生產裝備的技術水平上,具體為整線的自動化、信息化水平以及設備精度和可靠性。
國內鋰電池生產線采用的關鍵設備均為“孤島”設備,工序間信息無法有效傳遞,物料無法自動流轉,尚未實現整線自動化生產,這就導致產品質量、生產效率難以得到大幅度提升,產品信息無法追溯。
對此,中航鋰電積極響應國家工業4.0戰略,堅持與國內一流設備廠商聯合研發,自主集成自動化動力電池生產線、自動化動力電池分選線及自動化動力電池模塊組裝線及自動化動力電池系統集成線。
具體而言,公司生產線采用涂布在線測厚閉環控制技術、輥壓全液壓控制技術、切片CCD檢測技術、疊片X-RAY檢測技術、化成能量回饋技術、電池自動分選技術、電池信息管理系統等先進控制技術,實現電池生產全過程的自動化控制,自動在線監控。建立每個鋰電池生產全過程數據庫,實現按數據對電池在線自動分組,對故障電池原始數據可追溯查詢。
高工鋰電了解到,中航鋰電關鍵裝備的各項技術指標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整線裝備國產化率超過90%。相比采購周期長、價格高的進口設備,國產設備更具優勢,相同產能生產線成本僅為國外進口線30%左右。
毫無疑問,通過該項目智能生產線攻關,可為中航鋰電生產線由自動化向智能化升級,提升動力電池的全智能化制造水平,積累豐富技術經驗,從而為公司后續大規模建設高性能鋰動力電池生產線奠定堅實的基礎。
事實上,中航鋰電產能擴張已經有了明確的時間表。其洛陽園區總產能達2.5GWh,江蘇產業園建設電池產能12GWh,其中一期產能為2.5GWh,已于2016年底建成;預計2018年完成二期建設,新增產能7GWh;2020年底完成三期建設,新增產能2.5GWh。
強強聯合攜手合作伙伴快步向前
在發展速度極快的動力電池行業,“強者恒強”是絕對的趨勢,而“強強聯合”則是大型動力電池企業必然的戰略選擇。
以中航鋰電與福田歐輝合作為例,今年11月30日,由福田歐輝主辦的“2017品質發現之旅”大型活動在重慶舉行,以中航鋰電代表的主流客車零部件供應商在活動中大放異彩。中航鋰電電池浸沒在魚缸中給小船供電,小魚在水中徜徉漫游的場景,充分展現了其卓越的性能和可靠的品質,贏得在場領導和專家一致驚嘆。
高工鋰電獲悉,中航鋰電與福田歐輝的合作始于2015年,目前有千余輛福田歐輝客車搭載了中航鋰電的電池。中航鋰電與福田歐輝強強聯合之下,在各自專業的領域形成合力打造出更強的整車性能。
這只是中航鋰電選擇與強者合作的一個縮影。11月28日,中航鋰電母公司成飛集成公告稱,公司與德國ElringKlingerAG(下稱“EK公司”)簽署《合資框架協議》。雙方基于全球新能源汽車及其它電池市場的潛在商業機會,將在鋰離子電池模塊的開發、商業化及分銷方面進行合作,并擬分別在德國、美國、中國設立合資公司的方式推進該合作。
公告顯示,EK公司主營汽車機械零部件及新能源業務,在生產和開發各種汽車機械零件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技術優勢,是世界上少數能為所有驅動系統提供高質量組件的供應商,這些組件未來將廣泛應用于從燃油車到電動汽車的所有車型。
合資公司將根據成飛集成現有和未來開發的電池形式,在鋰離子電池模塊的生產、商業化和銷售領域發揮作用。成飛集成為合資公司提供電芯,EK為合資公司提供部分模組裝配所需的零部件,同時雙方為聯合開展批量生產電池模塊分擔成本,以便共同向汽車和非汽車客戶提供此類產品。
長期來看,成飛集成與EK公司合資合作有利于提升公司鋰電池業務的技術水平,也將對公司在國內、國際市場的開拓產生積極影響,有利于提升公司鋰電池業務的市場地位。可以預見,作為成飛集成鋰電池業務載體的中航鋰電也將因此獲益匪淺。
上一篇: 如何布局新型電池技術?
下一篇:警惕鋰離子電池專利陷阱